苏北里下河水乡港汊纵横,垛田星罗棋布,渔舟帆影婆娑。二十多岁的船老大施元德驾渔船在串场河里捕鱼,船尾站着的妻子卞淑贞,已怀孕九个月,仍然跟着丈夫捕鱼。元代元贞二年(1296)初冬的一个傍晚,落霞满天,渔歌唱晚,劳碌一天的卞淑贞身体忽然歪倒在舵柄上,两手捂着肚子,显得十分痛苦:“我要生了。”施元德又惊又喜地高喊:“快,全速返航!”渔船很快在泰州白驹场茅家园靠岸,众人把卞淑贞抬回家,又急忙去请接生婆。
不一会儿,接生婆对满头大汗的卞淑贞说:“淑贞,恭喜你,生了个胖儿子。”施元德顿时喜笑颜开,在摇曳的烛光下,小宝宝正睡得香甜,滚圆的大脑袋特别招人喜爱。
施耐庵快两个月时,还没有个名字。施元德请来隔壁的一位老秀才,给孩子取名。老秀才进了屋门,见这小孩生得方头大耳,眉清目秀,又翻了翻随身携带的旧书,对施元德说:“我看这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好福相啊。起名叫‘彦端’吧!彦者,美士也;端者,正也。这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成为行为端正的才子,有文笔才华,又为人仗义,将来是国家栋梁啊!”听老秀才这一说,施元德夫妇喜悦万分,连忙拿出早准备好的喜钱,十分感谢地把老秀才送出了门。
这个被起名为“彦端”的婴儿,就是后来写出世界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施耐庵。至于为何又更名“耐庵”,那是后话。
施耐庵幼时就聪明异常,三岁背唐诗宋词,四岁画鸡鸭牛羊,五岁认识几百字。爹妈心里喜欢,到了八岁就将他送到白驹场北宝寺私塾读书。
有一次北宝寺的一个老和尚拦住他,说有一谜语要他猜,若是猜不出来就不让上课,老和尚念道:
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
摆起八阵图,要捉飞来将。
八岁的施彦端听老和尚念完,并不作答,只是用手指在地上画了一物作谜底。老和尚见了笑笑,点点头,接着又出一谜:
小小一条龙,须长背又弓。
生前没有血,死后浑身红。
施彦端听了二话没说,又在地上画出一物,揭了谜底。然后昂首阔步走进私塾馆。
原来这两个谜语的谜底分别是“蜘蛛”与“虾子”。
私塾馆教书的老先生,有戒尺一把,对不认真读书的顽童,常常将戒尺朝桌子上一拍,调皮好玩的学生就大声朗读出来,老先生戴着一副老光眼镜,透过老光眼镜,看到施彦端端坐不动,心想,这乃神童似的,怎么今天这么笨拙,连书也不念。老先生喊来施彦端,厉声地问:“施彦端,你为何不念书!”“启禀老师,我已经将课文读熟了。”
老先生说:“既然你已经读熟了,背给我听!”
老先生拿过课本,只见施彦端大声背诵,竟然与课文一字不差,老先生大为吃惊,这学生果然与众不同啊,施彦端此举也令同学们十分羡慕。
施彦端在私塾读了五年书,过目能诵,品学兼优。一天,老先生教学生写作文,题目是《春》,当有的顽童正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时,或有的学生正在磨磨蹭蹭、涂涂擦擦之时,施彦端已经完成作文。老先生拿来一看,原来这篇《春》之作文,真是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且不说语言隽秀,情真意切,而且立意清新,主旨鲜明,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老先生翻看着施彦端的.作文,不由自主地感慨:施彦端,可惜你出生在穷乡僻壤的农家,再聪明将来也不过是一个草泽才子,哪能像那些锦衣玉食的官宦人家,成为国家栋梁,日后光宗耀祖、流芳百世啊!
十二岁那年,有一次,施彦端偶然在邻居家见到王勃的《滕王阁序》,便借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这一读不要紧,连晚饭也忘了吃啦!等他一读完,便去私塾找王老先生请教,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问:“先生,王勃的文章为什么写得这样好?”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王老先生捋着胡子笑呵呵地说,“传说,王勃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云南交趾当县令,为了督促儿子更好读书,特地派人到陕西老家把王勃接到住所。王勃走到南昌时,正好碰上他的启蒙老师周先生,周先生爱喝酒,因为贪杯,这工夫已有几分醉意,就糊里糊涂地把王勃带到都督阎伯屿那儿,让王勃为阎都督写了《滕王阁序》的消息就传开了……”说到这,施彦端有点呆了,他无比敬佩少年王勃,于是对王老先生说:“将来,我也要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来!”
王老先生听了,满意地说:“有志者事竟成,孩子,好好努力吧!”
不久,白驹场内死了一个老人。按当时风俗,要先读祭文,然后才能由和尚念经。可是,事先约好写祭文的季秀才一时来不了,大家很着急。这时,施彦端也在场,他想起了王勃写《滕王阁序》,便鼓起勇气说:“祭文让我来写吧!”
“哎呀!这个小孩口气可不小哩!”
“一个娃娃也会写祭文?”
大家议论纷纷。
邻里阿大是在说书场里当伙计的,听说书人常说一些少年英雄的故事,有点儿见识,便嚷道:“有志不在年高嘛,别小看了彦端,让他试试,要是不行,等季秀才来了再写也不迟呀!”
大家觉得阿大的话蛮有道理,主持丧事的人拿出笔墨纸张,让施彦端写起祭文来。只见施彦端卷起袖子,在桌前立定身子,闭目定了定神,毅然拿起狼毫笔,洋洋千言祭文,一挥而就。
这时,季秀才急急赶到,主家拿着施彦端刚才写的祭文请他过目。祭文对于死者的生卒年月、婚配、所生子女、平生作为以及活着的人对死者的哀悼等等,写得清清楚楚,行文流畅,词句朴实,感情十分真挚,真是一篇中规中矩又颇见才气的祭文,季秀才连连称赞:“好,很好,难得,难得!”又仔细地端详着施彦端,认真地问道:“你曾经写过祭文吗?”
“没有。”施彦端摇摇头说。
“那么,你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呢?”
“我想这祭文,无非是说死者生前做过什么好事,亲人们对死去的人怎么怀念。不当之处,请先生赐教。”
季秀才十分佩服小彦端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下子把施彦端拉到了自己的怀里。 里下河地区是“锅底洼”,水患连年。那年白驹场发了大水,家被淹了。施元德带着妻儿重返苏州施家巷,为了谋生,施元德还是以行船为业,而年仅十二岁的施耐庵,就在家门口挂了一个修补残书的摊牌。苏州城是个人文荟萃之地,书籍极贵,一般人家书籍破损了,总是请人修补,再给孩子们读,做这个行当的多是才华出众的才子。施耐庵家门口“修补残书”的招牌一挂出来,就招来不少好事文人的刁难,故意把一些残破不堪的四书五经送上门来,要他补。施耐庵当着众人的面,说这页缺什么字,那页缺什么词,“立等可取”,不一会儿就修补好了,还一字不错,一时轰动了姑苏城,街头巷尾都在传说城里出了一个小才子。
一天,施耐庵刚在书写台坐定,忽听得有人一声吆喝:“修书!”施耐庵抬头一看,是一个衙役,一脸横肉,两眼凶光,好像前世就欠他二百斤黄豆种子没还给他似的。施耐庵胸有成竹地说:“拿来我看。”
那衙役把手向后一指,趾高气扬地吆喝道:“知府老爷吩咐:要是此书你能修补起来,知府老爷明天设宴请你;如若错了一个字,立即将你家的招牌砸烂。”衙役一边冷笑,一边将残破的书掷在书台上。施耐庵接过来一看,是一本陈旧不堪的历书,只剩下上边一半,还有底下一半均被老鼠啃掉了。
站在一旁看的百姓鸣不平了:“嘿,破历书如何修补?这不是拿人家小孩过不去嘛!存心砸人家饭碗?!”
施耐庵却像没事儿一般,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用衬纸补好缺处,提笔补写起来,大半天工夫,他真的将那历书修补好了。那修补的知识,还是他过目不忘的本事帮了忙,无非是天干地支的配合演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再套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十二生肖,将这历书配套成龙,完整无缺。
那衙役又拿起一本同样的历书,逐字逐句地核对,果然一字不差。旁边的围观者一个个提心吊胆,暗中都为施耐庵捏把汗,等听那个衙役说真的一字不差,有个人伸伸舌头,说了一句施耐庵家乡的江淮方言:“乖乖隆的冬,这个小伙真的是文曲星下凡嘞!”围观的老百姓均惊喜不已,一派欣欣然的样子,只有那个衙役灰溜溜地逃走了。
施耐庵跟着父亲从白驹场来到浒墅关,住在太湖边上,夏天常与一些伙伴跳入湖里泅水嬉戏。他平时送父亲上船,路过苏州府学,听到学校里琅琅的读书声,总是站着不肯走,缠着父亲说“我要读书”。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加上母亲又生了彦明、彦才两个弟弟,家里更加困难,无法供他上学。 于是他就找有书的孩子借,请识字的邻居教,有时还到苏州府学去旁听。就这样,他背熟了《百家姓》、《千字文》,还反复诵读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等。
施元德知道儿子渴望读书,不久就把施耐庵送到苏州西北、大运河边上的水陆要冲、江南名镇――吴县浒墅关一家私塾读书。
施耐庵在读书期间,除了博览经史子集外,尤爱宋元话本,他不仅记忆力惊人,过目成诵,而且文思敏捷,能写会说,是一个敏而好学、才气过人的学生。
一次,他看到老师画的牡丹形似神肖,非常羡慕,但由于自己急于求成,总是画不好。于是他就向老师请教,怎样才能把牡丹画好。老师笑笑说:“怎样画好牡丹的答案,现放在花园里呢,你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施耐庵到花园里一看,除了东墙下有几株盛开的牡丹外,什么“答案”也没有。他这才明白老师的用意,是要让他照着牡丹写生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写生,施耐庵自以为牡丹画得不比老师差了。一天早晨,他画了幅《蝶戏牡丹》拿去请老师指教。老师借机开导他:“你画的牡丹枝叶上有露珠,时间上该是早晨,而牡丹花瓣萎散无力,已是正午的花姿,在一幅画面上时间这样错乱,可见你写生的功夫还没有到家呢。在我国绘画史上有许多佳话:判定《正午牡丹》画的真伪,就在于牡丹花下那只猫的眼睛,瞳孔是眯成一条线还是睁得圆圆的。判定戴嵩《牧牛图》的真伪,则在于那头牛的眼睛里有没有依稀晃动着牧童的影子。”
施耐庵心想:我今天这幅画是早晨对着牡丹写生的,难道还会看错吗?他告别了老师,直奔花园去看个究竟。时值正午,他用手捧着花仔细地一看,花瓣果然与清晨看的不一样。这件事令他感触很深,学画便格外虚心了。
从此,他每当课余时间,总要到花园里练习写生,如此一练就是三年。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施耐庵勤学苦练,他所画的牡丹栩栩如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