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赞誉他:“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主要成绩就是戏剧。代表剧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拜伦: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重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短诗《西风颂》和《致云雀》等脍炙人口。
狄更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主义的杰出代表。《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还有《艰难时世》《双城记》等。
笛福: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等。《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笛福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作家,代表作《简?爱》。
肖伯纳:爱尔兰卓越的喜剧大师,19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魔鬼的门徒》。
伏尼契:爱尔兰女作家,代表作《牛虻》。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他一生***创作三十七部喜剧,是世界剧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之一。《堂?璜》、《伪君子》、《悭吝人》是世界喜剧最出色的作品。
巴尔扎克: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人间喜剧》。
雨果: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都德: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是《小东西》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
莫泊桑:法国著名小说家,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以《一生》、《漂亮朋友》为代表。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作品有《爱与死的搏斗》等。成就最高的代表作是《约翰?克里斯朵夫》,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茶花女》。
左拉: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作家。他是自然主义创始人,代表作有《小酒痁》、《萌芽》、《金钱》等,《萌芽》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形象。
普希金:俄罗斯杰出的民族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的始祖”,代表作有《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里: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标志着他的创作最高峰。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代表有《前夜》、《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者,代表作著名小说《怎么办?》,列宁称其为“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契诃夫: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代表作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哀伤》、《万卡》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人。
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是其代表作。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有长篇《暴风雨所诞生的》等。
歌德: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葛兹?伯利欣根》、诗歌《普罗米候斯》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使他享名世界,代表作《浮士德》是一部不朽的杰作,被认为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德国先进思想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海涅: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和政论家,长诗《德国――冬天的一个童话》是他的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是他的著名政治诗,第一次塑造了自觉埋葬旧制度的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形象。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身躯,代表作《神曲》是不朽的伟大著作。
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成就在于塑造了堂吉诃德这样一个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文学典型,它是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他一生***写童话一百六十多篇,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名著有《皇帝的新装》、《夜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子》、《老房子》、《葛兹?伯利欣根》等。
下面几个都是美国的:
霍桑,N.(Nathaniel Hawthorme 1804-1864)
小说家。1804年7月4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的世家。他的祖辈中有人曾参与请教徒迫害异端的事件,为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驱巫案”的3名法官之一。这段历史对霍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霍桑的父亲是一名船长,在他4岁时去世。1821年霍桑在亲戚资助下进入博多因学院,同学中有诗人朗费罗与后来当选为总统的皮尔斯等。曾匿名发表长篇小说《范肖》(1828)和几十个短篇作品,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渐得到重视和好评。霍桑的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历史或现实生活,着重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等问题。
1836年和1846年霍桑两度在海关任职,1841年曾参加超验主义者创办的布鲁克农场。他于1842年结婚,在康科德村居住。1848年由于政见与当局不同,失去海关的职务,便致力于创作活动,写出了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红字》(1850)。《红字》发表后获得巨大成功,霍桑继而创作了不少作品。《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血腥掠夺。另一部小说《福谷传奇》(1852)以布鲁克农场生活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改良的尝试失望的心情以及对狂热的改革者的厌恶。皮尔斯当选为美国总统后,霍桑于1853年被任命为驻英国利物浦的领事。1857年后侨居意大利,创作了另一部讨论善恶问题的长篇小说《玉石雕像》(1860)。1860年返回美国,在康科德定居,继续写作。1864年5月19日去世,身后留下4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斯托,H.B.(Harriet Beecher Stowe l811-1896)
女作家。生于康涅狄格州。父亲是牧师。1832年她随父迁往辛辛那提市,担任教员。这座城市与南部蓄奴州仅一河之隔,她的一家积极参与援助逃亡奴隶的活动。她对黑人奴隶的遭遇十分同情,对奴隶制深恶痛绝。1850年随夫迁至缅因州:她写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揭露了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制的残暴和黑奴的痛苦。小说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反奴隶制的斗争,但也遭到奴隶主的话毁。1856年她发表了根据黑奴起义领袖德雷德?司各特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
梭罗,H.D.(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作家、思想家。生长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父亲是小业主。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发挥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他的代表作《沃尔登,或林中生活》(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挥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
作家。塞缪尔?朗赫思?克莱门斯的笔名。1835年11月31日生在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长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小城汉尼拔。父亲是个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和店主,在他12岁时去世。他曾学习排字。1851年在他的哥哥欧莱思开办的报馆中充当排字工人,并开始学习写作幽默小品。1853年后在中西部和东部作排字工人。1856年去新奥尔良,想转道去巴西,在乘船沿密西西比河南下时遇见老舵手贺拉斯?毕克斯比,拜他为师,18个月出师后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直至内战爆发,水路交通断绝。1863年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使他全国闻名。此后经常为报刊撰写幽默文章。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作为记者乘“桂格城”号轮船随一批旅游者去欧洲和巴勒斯坦旅行。他写的报道后来辑成《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
1870年马克?吐温与纽约州一个资本家的女儿奥莉薇娅?兰登结婚。婚后居住在布法罗,自己编辑发行《快报》,一年后因、赔钱过多而出让。1872年出版《艰苦岁月》一书。1873年他同查?沃纳合写的《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
1871年马克?吐温举家移居东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这时他已成为有名的作家和幽默演说家。1875年马克?吐温应豪威尔斯之约,为《大西洋月刊》撰文。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为题材,写了7篇文章,后汇集成书,名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8年后,他回到家乡,把这本书扩充成为《密西西比河上》(1883)。
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出版。它虽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某小镇为背景的少年读物,但为任何年龄的读者所喜爱。书中写淘气的汤姆和他的伙伴哈克贝里?费恩以及汤姆的女友贝姬?撒切尔的许多故事,不少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许多合乎孩子心理的有趣情节。
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1876年开始执笔,1884年出版。这部小说得到批评家的高度评价,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同时也不断遭到查禁。
马克?吐温于1889年出版《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它和《王子与贫儿》(1881)都是以英国为背景讽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长篇小说。1894年,马克?吐温写了《傻瓜威尔逊》,塑造了一个富有斗争性的女黑奴罗克西的形象。在这前后,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两个女儿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恶化;他投资制造自动排字机失败而破产。为了偿还债务,他外出旅行演讲,访问了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南美等地。1897年写成《赤道旅行记》,其中讽刺并谴责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他此后创作的中心思想。1896年出版《贞德传》,它描写15世纪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一生。1898年马克?吐温还清全部债务。1900年10月,在离开美国旅居欧洲几近十年之后,他和全家回到美国,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文艺界的领袖。1900年以后发表的许多时论作品,锋芒仍未削减。
1904年,妻子在意大利逝世。马克。吐温进入了事业的最后阶段。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已有表现的对“人类”(实为对有产阶级)的悲观情绪,此时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调。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么回事?》(1906),故事《神秘的来客》(1916)等都有反映。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他的秘书笔录的《自传》。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
欧.亨利(O.Henry l862-1910)
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15岁在叔父的药房里当学徒。五年后去得克萨斯州一个牧场放牛。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缺少一小笔款子,欧?亨利因涉嫌被传讯。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拉丁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处5年徒刑。在狱中曾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原为狱中所用一本法国药典的作者的名字)写作短篇小说,于《麦克吕尔》杂志发表。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专事写作。他虽也与上流社会来往,但经常出入贫民公寓、小酒馆、下等剧场,自认为纽约400万小市民中的一员,而不是400个富翁之一。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四百万》(1906)、《西部之心》(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可列人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没有完的故事》《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使读者有亲历其境之感。但由于作品写得太多太快,手法不免雷同;特别是受到当时社会上庸俗趣味的影响,往往为悲惨的故事硬添上一个圆满的结局,因而有时冲淡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德莱塞,T.(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
小说家。1871年8月27日生于印第安纳州的特雷霍特镇。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于1846年逃避兵役到了美国,开过纺织工场。德莱塞12岁起充当呢绒绸缎店的店员和报童;17岁时去芝加哥谋生,曾在一家小饭馆里洗碟子,在铁器店做伙计。18岁时。由小时候的一个女教师资助,进入印第安纳大学肄业,有机会接触到达尔文、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著作。一年后又回到芝加哥,充当房地产公司的推销员和洗衣店的送货员。从23岁开始。先后在芝加哥和圣路易斯的报纸任记者,在纽约《每月》杂志任主编。1观年开始写作《嘉莉妹妹》,第二年完成并出版。《嘉莉妹妹》用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写成为美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它虽在美国被禁,后来却在英因出版。1907年终于在美国再次出版。
《嘉莉妹妹》被禁后,德莱塞被迫停笔10年。这10年中他仍任编辑工作。1909年着手写作长篇小说《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以后写了著名的《欲望三部曲》的第l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这个三部曲描写垄断资本家柯柏乌豺狼般的一生,从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镀金时代”直至20世纪初柯柏乌之死,以他的死亡暗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1917年,德莱塞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与以后成为美国***产党领袖的威廉?海伍德和《震撼世界的十日》的作者约翰?里德相识。友人中还有其他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个时期,德莱塞发表了《自然和超自然戏剧集》(1916);短篇小说集《自由及其他》(1918),《十二个人》(1919);剧本《陶工之手》(1918);散文集《敲吧,鼓儿!》(1920)和《关于我自己的书》(1922)。
代表作《美国的悲剧》(1925)使德莱塞获得了世界声誉。小说描写一个穷女工的不幸遭遇,深刻表明美国的社会制度是造成劳动人民悲剧的根源。192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锁链》。同年11月应邀访问苏联。1928年出版了《德莱塞访苏印象记》。192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妇女群像》,塑造了女***产党员艾尼达的形象。1931年出版政论集《悲剧的美国》,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冷静而严肃的全面的解剖。这一年他又出版了带有自传性质的《黎明》。1941年发表政论集《美国是值得拯救的》。
1944年接受美国文学艺术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与海伦?理查逊结婚。1945年7月卯日,德莱塞申请参加美国***产党。1945年12月28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逝世。死后出版的作品有《堡垒》(1946)和《斯多葛》(1947)。
德莱塞的作品在中国早有介绍。德莱塞一些著名的长篇小说,如《美国的悲剧》、《欲望三部曲》和《嘉莉妹妹》等,都已有中文译本。
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
作家。1876年1月12日生于加和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父亲是破产的农民,家庭非常贫困。他从幼年起就以出卖体力为生,曾去卖报、卸货。14岁进奥克兰罐头厂当童工。15岁时,不顾政府的禁令,在旧金山港口非法捕蚝(称为“蚝贼”)。后来当水手,到过日本。回国后在黄麻厂和铁路工厂做工。曾参加失业工人组成的“工人军”进军华盛顿,要求改善生活条件。以后在美国各地流浪,曾被当作“无业游民”关进监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回故乡后努力读书,4至1896年间,一边读中学,一边工作、曾一度进入大学学习。1896年阿拉斯加发现金矿,他曾加入淘金者的行列,去加拿大克郎代克地区淘金,结果得了坏血症,空手而还。从此埋头读书写作,成为职业作家。
他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1900至1902年发表《狼的儿子》等3部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1902年,根据在英国伦敦的实地观察,写成特写集《深渊中的人们》(1903)。他有两部描写动物的小说《荒野的呼唤》(1903)和《白牙》(1906),被认为是卓越的作品。在长篇小说《海狼》(1904)中,他揭露一个尼采式的“超人”“海狼”劳森的兽性的残忍和利己主义。
19世纪90年代他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5年以后参加社会党的活动。1905至1910年期间他创作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如:论文集《阶级的斗争》(1905)和《革命》(1908);长篇小说《铁蹄》(1908)和《马丁.伊登》(1909)。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它描写一个出身于劳动者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命运。他在1910至1916年间还写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天大亮》(1910)和《月谷》(1913),短篇小说《德布斯之梦》(1913)、《墨西哥人》(1913)和《强者的力量》(1914)等,同时也写了不少迎合出版商的需要而粗制滥造的作品。到了后期,杰克?伦敦逐渐脱离社会斗争,追求个人享受,他的“白人优越论”发展成为大国沙文主义,为1914年美国干涉墨西哥辩护。1913年以后,他因经济上的挫折和家庭纠纷,精神受到严重打击,经常酗酒,1916年11月22日服毒自杀。
杰克?伦敦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作了揭露和批判,他擅长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字精练生动,有相当的感染力。
海明威,E.(Emest Hemingway l899-1961)
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父亲是医生,母亲爱好艺术。
1926年发表了他头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英国版题名《节日》,1927)。小说描写战后一批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情景,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幻灭感。斯泰因曾经对海明威等人说过:“你们都是迷悯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当作小说的一句题辞。由于小说写出这一代人的失望情绪,《太阳照样升起》成了“迷悯的一代”的代表作。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发表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其中著名的有《打不败的人》、《五万大洋》和《杀人者》。海明威在这些小说里创造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这类人物形象对后来美国通俗文学产生了影响。1929年,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出版,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永别了,武器》显示出海明威艺术上的成熟。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简约洗练的文体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等等,构成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海明威自1927年离开欧洲后,先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岛,后迁至古巴。他常去各处狩猎,还曾登上他的“皮拉尔号”游艇出海捕鱼。30年代上半期他发表的作品有写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在午后》(1932),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1933),关于在非洲狩猎的札记《非洲的青山》(1935)。1936年发表他有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意识流手法描写一个作家临死之前的反省。1937年,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出版。
1937年,海明威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分去西班牙报道战事。他积极支持年轻的***和政府,为影片《西班牙大地》写解说词,在美国第二届作家会议上发言斥责法西斯主义。1938年发表剧本《第五纵队》。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他回到古巴,在哈瓦那郊区创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旧译《战地钟声》),于1940年发表。这部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叙述美国人乔顿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炸桥的故事,集中描写乔顿炸桥前3个昼夜的活动。
50年代海明威发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1950)和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主人公孤军奋战的形象是海明威20、30年代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它的艺术概括程度更高,达到寓言和象征的高度。《老人与海》获得1952年度普利策奖。
1954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古巴革命后,海明威夫妇迁居美国爱达荷州。晚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铁质代谢紊乱等病,精神抑郁症十分严重,多次医疗无效。1961年7月2日的早晨,海明威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他的妻子玛丽发表了他的两部遗作:《不散的筵席》(1964)和《海流中的岛屿》(1970)。
海明威在近40年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他的早期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和惘然若失的情绪。他两部分别描写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成了现代世界文学名著。20年代后期,他塑造的“硬汉性格”在美国文学中产生了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完全是积极的。在散文风格方面,正如英国作家赫?欧?贝茨所说,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许多欧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迹。海明威虽然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却是一位开了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
米切尔,M.(Margaret Mitchell l900-1949)
女作家。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父亲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1918至1919年就学于亚特兰大斯密斯学院,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曾担任亚特兰大地方报纸的记者。她的小说《飘》(1936)取材于南北战争的历史,作者站在同情农奴主立场上描写这一战争。女主人公斯卡雷特?奥哈拉为具有南方农奴主思想感情的代表人物。小说以对她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南北战争时期社会动乱的情况。书中对战后的“重建运动”表示失望,对旧制度和农奴主的往昔岁月感到惋惜。由于这部小说适合一般市民的兴趣,出版后风行一时,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而成为美国文学中最畅销的书籍之一。1937年获普利策奖。改编成电影后,曾以《乱世佳人》的译名在我国上映。1949年8月16日米切尔在亚特兰大市死于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