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是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释义:三种自然资源丰富且便于开采使用:荒芜的土地、矿产、盐。)”。
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加上晚清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土地相对辽阔,人烟相对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破产农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
扩展资料:
“闯关东”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大举“破门而入”的,而是千数百年以来探寻—冒险—跋涉—起伏的过程;开始是零落渐进的,随着主客观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便出现了相对意义的“关东热”。
按照某些文字记载与影视传说,好像关内人闯关东最早是自清末和民国才开始的。其实不然。准确地讲,如果说大批地、拖家带口地迁徙关东尚可如此说;但自胶东半岛渡海赴辽东者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以降。
在这方面,有据可查的一位名人就是后来做了东吴大将的东汉末年的太史慈。此人乃东莱黄县人(与笔者是真正的同县老乡),早年渡海北上辽东,“求职”均不顺遂。当时辽东那边除了有少数民族占山为王,东汉政权也早已渗进。太史慈作为当时真正的“北漂”,在那边始终未定下来。
加之此人事母至孝,不久又乘船回乡。但其母深明大义,力主真正的男儿家应四海为家,闯出一番事业,于是太史慈又转向南下,以其勇武过人,得遇“小霸王”孙策,归之于吴,中年逝世后葬于镇江北固山南坡,与鲁肃墓相距不远。
真正大规模的自南而北的海峡渡有记载的还是在1400年后的明末时期。当时的登州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叛变明朝,先是攻打劫掠登州数县,然后率领本部军兵加上裹胁的乡民以及拥入叛军者号称万人,至少也有七八千人之数,于崇祯六年乘船浮海北抵辽东,向后金投降,孔、仲二人双双被“封王”。
这一明末的重大事件,不仅说明王朝内忧外患之危重,也说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渡船往来已非难事,而且可以动员大规模的渡海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民族企业家自力开埠的龙口港,在“闯关东”大潮中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从此龙口先后与营口、大连等港有了定期的班轮,胶东半岛北部和西部的民众大都在此乘船去东北,“闯关东”渐形常态化。
百度百科——闯关东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
人民网——文史>>生活史>>“闯关东”非自近代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