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鲁迅的秋叶纪游读后感

鲁迅的秋叶纪游读后感

《读鲁迅《秋夜》有感》

静秋·心澜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序

翻开狼籍般杂乱的书堆,漫无目的地摸索着,离手不远,一本黑面厚重的书跃入瞳仁,见不真切,近视——鲁迅的《秋夜》静躺其中。

庄严的封面,一种摄人心魄的肃穆,不禁怀有种敬畏之感翻阅,顿时,制止了我无谓的眼线,停伫,细品。

盛夏的星空,已经隐约而去,滞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洁亮的月,曾经,那窗外的虫渐消了声响。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宁静,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镌刻永久的画,挥之不去……

“这上面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是一个与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愿仰面,却不由自主地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那是一个怎样的秋?

我们也许了解,在那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压迫时期,许多国人倍受迫害,一些热血青年愤笔疾书冲洗沉沦的中国,以对那些毒瘤之厄施以痛斥,“唤醒”国人!

无战硝的文艺革命掀开了巨幕!

《秋夜》开头,由“两棵枣树”引出,看似语言平淡的重复与枯乏,但却以简言意赅之感,表现当时鲁迅内心的低落心绪,更让人感受到,那时的世界黑暗的让鲁迅为之怒颜,从而生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慨叹。

文中提到,在鲁迅的“花园”里还开过一些极小的小粉花,在他笔下,小粉花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在等待春天的漫长过程中受尽了蹂躏。读以至此,悲怆之情油然而生,秋来冬往后,会迎来那所谓的美好的春吗?谁都无法预测。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朵朵残花某种意义上不正象征了,在那冷漠的社会里那些低层的弱者吗?是的,他们正在祈盼那个无望的“春”的降临,麻木不堪,竟不懂得反抗,不去夺会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与尊严。

院中被打落的枣子,落尽的枣叶,只剩下几根凋零的树干……秋,如期而至,一切奏起了萧索的鸣镝,一切都显现出无奈的感叹,有了无绪的惆怅。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这深秋的星夜下,有“恶鸟”穿行,为何?按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笔下,不是该那繁羽锦翼的花雀起舞或南归大雁的停栖,细想,这是意味厄运的凶兆——恶鸟穿行,飞虫乱撞,青虫盘蠕,蝴蝶乱舞,乍看,平淡,庸俗,毫无见解,匪夷所思(这竟出自大作家鲁迅之笔)。非也,这些微物如此焦躁,就只因“秋”的更替吗?当然不是,是那个“人间炼狱”,让它[他]们感到内心的不安,思绪的惶恐,肉体的哀悯,精神的衰竭;社会最痛心的角落,最易遗忘的不正是那些“最低践”的劳动者嘶竭的呻吟——救救中国的子民!

鲁迅执著,迥异的“秋夜”中,有象征中国封建主义的天空以及为其效劳的星星月亮,夹串着笔下的微物,以枣树具有的强烈特征,张扬了作者的个性主义思想;众多的形象也彼此构筑了具有含蓄隐晦的散文诗篇。

纳兰性德曾说:人生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人生若如初见,春红当盛,你我当年华,如今只能叹一句——好一个“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