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谁是清代骈文大家

谁是清代骈文大家

当时代发展到清代,文学成为了一个总结时期,很多文学样式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清代的骈文,不仅出现了骈文八大家,而且骈文理论也日趋成熟,出现了诸如孙梅《四六丛话》这样的理论专著。

把这一阶段称为形成期,其原因也正在于骈文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系统完备的理论著作,同时,也出现了“骈文”这一概念。

宋代四六话的出现,将李商隐所谓的“四六”当作一种真正的文体来看待,此后,四六即成了骈文的一个名称,清代也延续了这一称谓。陈维崧《四六金针》是清代较早出现的骈文理论著作,这是一部探讨骈文作法的理论著作,作者将四六作法分为“唐人四六之故规”与“宋人四六之新规”,并对所谓的“约事”、“分章”、“明意”、“属辞”和“熟”、“剪”、“截”、“融”、“化”、“串”进行了叙述,同时,对唐宋作家作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分类,而且还对各种骈文文体的作法进行描述。

清代骈文理论的发展还表现为骈文选本的大量出现,如李兆洛《骈体文钞》、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王先谦《骈文类篡》、彭元瑞《宋四六选》、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李兆洛的《骈体文钞》,这部选本表现出清乾嘉以来骈散合流的趋势:“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既歧奇与偶为二,而于偶之中,又歧六朝与彤与宋为三。夫苟第较其字句,猎其影响而已,则岂徒二焉三焉而已,以为万有不同可也。”(自序)李兆洛认为在唐前尚无古文与骈文的区分,而分出古文与骈文,是不符合散文发展的规律的。这种观点在清代中叶后是很普遍的,因为文学的发展在清代乾嘉后确实就是这样的骈散合流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