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鲁迅写的一本回忆录叫什么?

鲁迅写的一本回忆录叫什么?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2月至11月的散文结集,收散文10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作者在广州编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作者为该书写的《小引》中说,这些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作为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它清晰地记录了作者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某些重要生活片断或人生轨迹,描绘出了从清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后这一历史时期的若干社会、人生风貌,其间又饱和着作者进入中年后,以丰富的社会、人生阅历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

基本内容《朝花夕拾》的传记史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有七篇写作者少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生活,另三篇分别写作者青年时代南京求学、日本留学、回国后绍兴教书的生活。这些以作者经历写成的散文,贯穿着一个叙事主人公“我”的形象,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作者早期生活及思想、性格的一些重要侧面。比如,少年时代“我”充满童心童趣的天真:对百草园内草木虫鸟与传说的流连忘返,对《山海经》和《花镜》、《毛诗品物图考》等等所记录的神话传说和花鸟虫鱼绘画的热爱,对“五猖会”和“无常”等民间风俗和传说中“鬼而人,理而情”的鬼物的神往;发自天性的对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反感: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以不情为伦记”虚伪孝道的怀疑,对封建家长制禁锢儿童天性的迷惑,对三味书屋单调枯燥读死书的不满,对长辈教唆不端行为的愤懑,对家道败落时遭人冷眼的体味。再比如,青年时代南京求学时期对新学的兴趣、尤其初识进化论的无限欣喜,以及对当时采矿业的凄凉和矿工像“鬼一般工作着”的感受;仙台学医时的刻苦攻读和藤野先生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民族歧视的刻骨铭心,受课堂幻灯片刺激而改变志向;回国后在绍兴教书时对辛亥革命的先是欢迎和继而失望,以及对封建势力对进步知识分子的迫害,等等,都清晰、生动地显示了鲁迅早期的一些重要经历和思想演进的历程,是研究鲁迅生平和思想的可靠资料。

主要特点 除了“我”的形象之外,《朝花夕拾》还以白描与画眼睛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诸如,善良朴实、烦琐愚昧、具有“伟大的神力”的劳动妇女长妈妈;方正质朴、博学严厉的寿镜吾先生;表面上关心实则唆使少年不为不端,之后又散布流言的衍太太;教学严谨不苟、对中国留学生满怀真诚友谊的藤野先生;梗直孤傲、对辛亥革命和教育事业满怀热诚,却遭封建势力迫害而惨死的范爱农;还有那两位诊金昂贵、药引怪异的绍兴“名医”。在塑造这些人物时,作者既写出了记忆中对这些真实人物的印象与褒贬,又融合着进入中年后以深邃思想和阅历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显示着作者高超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和高度成熟的知人论世的品格。

鲁迅说《朝花夕拾》“文体大概很杂乱”,并非指其缺点,而是说这些散文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并非追求一致,从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诸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和《无常》三篇,采取夹叙夹议的表现形式,把对往事的回忆性描述同对现实人事的针砭相互交织,使用了较多的杂感笔法,写来得心应手,嬉笑怒骂挥洒自如,使散文充满生动的形象性和犀利的批判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四篇,以记事为主,虽然各篇所叙事件不同,但都能作到简洁、朴实、生动,间或插入适当的抒情或抒情性的议论。而这些文字简洁、情感深沉、思绪深邃的抒情和议论,往往对散文所叙之事,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以写人为主,显然是作者怀念儿时的保姆、青年时代的异国老师和朋友之作。这些散文,都能以真挚而富于感情的笔触,如数家珍地追怀往事,在娓娓道来中既能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行为举止,又能以点睛白描的手法,选取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一系列真实典型的细节,刻画出人物各自的主要性格特征。 总之,《朝花夕拾》以其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朴实优美的语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回忆性的叙事、写人散文。它与鲁迅其它的散文创作一起,拓展了鲁迅小说、杂感创作之外的又一个创作领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鲁迅文学创作的实绩,而且对现代中国散文的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