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贵州散文学会张志强

贵州散文学会张志强

散文标题: 那片海,留下许多怀念

关 键 词: 怀念 许多 留下精美散文

散文分类: 精美散文

作文来源: /sanwen

4月5日,我第二次踏上洞头那片热土,春风暖暖的吹在身上,似友的感觉,除了一缕清爽,还夹着花朵的芳香,沁人肺腑。在两天的时间里,我真正领略到洞头的海景、郑成功劳逸的心情、望海楼朦胧的影子、海鲜鲜美的滋味……和洞头人的热情。

寻找郑成功的影子

决定去洞头,还得缘于去年温州文联在文成举办的“文学周”活动。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游山玩水嘛,用不着这番解释。事实上我在文成已经与洞头的朋友结下了情谊,是他们的热情和真挚,让我有了再次去看海的渴求。在文成的几天里,我一直与洞头文联的几个朋友在一起交流,其中有文联副主席张志强、文联常务副主席庄明松、文学学会会长叶明旭等,他们对待我这个“新温州人”像老朋友一样亲切热情。偶然的说到洞头,郑志敏在QQ里就说:“来洞头玩,就得去看海。”

于是,我们便去洞头看海。

从汽车上下来,一行五人疲惫的脸,顿时被清爽的风拂得一干二净。长期呆在办公室里面的人,被海风一拂,便会觉得人生还有如此美妙的感受,心里会不由得羡慕起居住在这个岛上的人,如此的山和水,如此清新怡人的风。

郑志敏领着我们上了公交,看了洞头的新城区,然后到达吉祥阁商务宾馆。张志强主席已等候多时,谈笑间,他向我们介绍了洞头的风景名胜,最后安排我们下榻,休息几分钟后开始出发,先看城区,吃过午饭,再去看郑成功校场遗址。

我看过北京整洁的街道,上海完美的建筑,却从来没见过如此干净的小巷。洞头的建设很让人想起重庆山城,它街街串连,时高时低,水泥地或墙面上一层不染,连那一片飘落的树叶,似乎也自觉的跌进了垃圾箱里。与其说它是城市里的小巷,要是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做陪,不如说是乡间小道般令人欣喜,让人不得不感叹居民们热爱环境的理想与现实,不得不追求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美丽。午饭非常丰富并热闹,除了洞头的文艺工作者外,还有文成县文联副主席王国则和《人民文学》我商振,从饮食文化谈到旅游文化,再谈到文学创作,普通的饭桌变得并不普通。我心里在说,这次洞头之行,算是没白来。照年龄说,在座的都比采风团大一个年代或两个年代,但大家并没有年龄的代沟,而是敞开心怀,谈天说地,许多从未听闻的故事从长辈们的嘴里讲出,年轻一代受益非浅。

要去郑成功校场遗址,必须得过海。一片蓝莹莹的海,就像一条蓝色的布带一样与山石缠绵,荡漾的几艘渔船和客轮,发出几声攸长的汽笛,微波之中,倒映着山、建筑群、船、人……客轮发出一阵颤抖,或是连续咳嗽般的声音后,在海面上激情的飘荡起来,载着我们开始乘风破浪。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宽阔的大海,尽管上一次到了海滨浴场,却没有下海尝试过海水的滋味,此次乘船吹着海风,心情也自然豁然开朗,往常的愁郁也被那一个接一个的小浪头,冲散后不知踪影。随着客轮的缓进,远处的几座山渐渐的露出了面目,郑志敏指着右前方的一座山告诉我:“那就是郑成功呆过的地方。”心头不竟紧张起来,再过些时间,我就可以看到郑成功操练兵马的地方了。能看见一个英雄的起居地,难道不值得兴奋吗?

风浪停息下来,客轮靠在一座码头般的水泥建筑物边,船夫拴好绳索,一个个把我们抚上岸。尽管乘了快一个小时的船,却不显得疲惫,相反从船夫面带微笑的脸上可以看出,能长期在海面上漂泊,也是一种乐趣。沿着车辆可通行的水泥道行走,一百多米远就到了村落,和一片光滑的沙滩。我们开始拍摄,沙滩、轮船、山头、石屋、村民……刚刚在大海里看到的山突然就变得高大起来,从狭口进去,还真的别有洞天,或许郑成功当初选择这种地方屯兵,主要就是地势。资料上有介绍: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曾在大瞿等岛备战休整,在此进行军事操练,检阅将士。它成立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舟师北上抗清。一路上攻关夺隘,势如破竹。于翌年正月在大瞿岛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军事演习,然后再继续挥师北伐,直取金陵,凭吊古迹,发思悠清,让人豪气顿生,壮志干云。郑成功的校场遗址位于大瞿岛的中部,距洞头本岛3公里,交通不方便。单体两旁杨梅,柑桔成排成片,西北部有孔雀开屏,扁舟岩宫财岩,还有以日月为灯蜡烛台,遍地都为草药,钟灵毓秀。那么,我们所到的岛,也就是传说中的大瞿岛了。

说到郑成功,念过书的人都会联想到他收复台湾的凌云壮志,想到他英雄的一面。而在我们面前的遗址,却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用直观的话说,它就是一片山头。荒凉的山头,更容易让人想起几百年前在这个荒岛上所发生的事,或许那时候并不像现在这么荒凉,而是战鼓齐鸣,人声振奋的年代,加上涛涛海浪,别是一翻壮烈的风景。

只有一条石砌小路上山,这条路大约是后人想保存郑成功校场遗而建造,时至今日已失去骄傲的面孔,在丛草中显得低微,或许它们已经经受不起岁月的贱踏,被海风拂多了皱纹,显得有些自甘堕落。路的两旁是石砌小屋,绕山而建,有单独平房,也有一楼一底,石头被凿得四平呈长方形,用石灰或水泥堆叠起来,顶上盖着青丝瓦,倒也像古村落的样子,人们的屋前再挂上鱼网或晒着海鲜,更有一份渔家村庄的别致。一开始,路还算开阔,走着走着,路上全是野草,再就是看不见了路,在一人多高的杂草中攀登着。路边偶尔会看见几株杜鹃花,开得鲜艳,在万绿中却略显调零。一行人一边称赞杜鹃的美丽,一边抱怨上山的艰难。

登上了大瞿岛的中峰,大海一览无余,奇峰怪石也尽收眼底。一亭立于涯上,向前十余步便是石涯,竖着的几根铁栏上拴着几条生绣的铁链,中部已经断裂……或许是很久没有游客,凉亭也只是供给山野村夫们栖息之用。可想而知,一代英雄豪气干云之地,竟沦落如此。或许,几年后,这个地方每天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追忆郑成功当年的风姿。我们继续延山攀登,时而曲折,时而伸展,大多都被树木的枝干或杂草挡住了去路……爬到一片空旷的草坪上时,有人在前面大声的叫喊:“到了!到了!”

山腰上长满了野草,竹、树……这一片荒凉之地,让我开始想象电影里郑成功指挥千军万马奋战的场面……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舟师北上抗清。一路上攻关夺隘,势如破竹。于翌年正月在大瞿岛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军事演习,然后再继续挥师北伐,直取金陵,凭吊古迹,发思悠清,让人豪气顿生,壮志干云。我们还想往上走,却被眼前的丛林难住了,树干和杂草中,再也找不着路的影子。

黄昏的云彩披着淡红挂在天际,在海面上铺出一面屏障,波光鳞鳞。一行人沿着来时的路下了山,又回到了那片沙滩上,拍照或谈及山上的惊险。我回头看着那片沧桑的山头,朦胧中似乎看到了一个古时的战将,挥着旗子在呐喊……船开了,所有的思绪都回到了荡漾的海面,欢笑声冲淡了那片沧凉,慢慢地,郑成功的影子远了,然后在大海的尽头只剩下一个小黑点。

我深吸了口气,心里在说:“郑成功,有一天我会再来看你!”

烟雨望海楼

原本计划晚上回温州,但洞头的朋友已经安排好晚饭,并且来了很多人,不好推辞,只得留了下来。当然,让我们留下来的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望海楼。郑志敏说:“来洞头不去看望海楼,那就是白来了。”一种好奇,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

第二天一大早,文联副主席张志强就来到房间,他的热情让我和朋友们有些措辞起来。吃过早餐,招来两辆出租车,开始绕山而上。奇怪的是天公作媒,下起蒙蒙细雨,让情景增加了些感觉。当然,雨天旅游是一件糟糕的事,但看望海楼,我认为要有些雨,这样就多了分情调。

“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

能得此名句的望海楼,想必有着神奇的景象。在出租车上,我就看到了这么一句关于望海楼的宣传标语,它既然能驰骋千里,定有它的缘故。之前就所道洞头是由103个岛屿组成,素有“百岛”之称。清朝诗人王步霄还曾惟妙惟肖地描绘洞头的神韵:“苍江几度变桑田,海外桃源别有天;云满碧山花满谷,此间小住亦神仙。”那么这第一楼的气魄,理当也充满无尽的神韵。

汽车在山路上行驶了近二十分钟后,停在了一顶峰上。望海楼到了。

没有绝世美景,也没有百花衬托,只是一幢普通的楼。楼有五层,层层木雕,吊角而起,挂有牌扁及字画,更有名师楹联,楼色暗红,青瓦彩檐。据说1500年前南北朝时,永嘉郡守颜延之在洞头筑望海楼亭以观海景。公元825年,唐代诗人张又新任温州太守后,特地乘船寻楼并写诗纪游。因此重建望海楼景区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现在看到的望海楼,所披挂的楹联从全国征集,上口绝佳,其意犹然。正门的那幅:“仰层檐抱月,曲槛横云,气吞吴越三千里;俯灵海奔涛,遥天返棹,名贯东南第一楼。”画龙点睛,不但说出了望海楼的气魄,还道出了洞头悠久的文化历史。

我第一次看见如此精致的工艺品,全是由五颜六色的贝壳加工而成,有十二生肖、渔夫、鱼类、船只……直看得眼花缭乱。一楼陈列的这些工艺品,让同行的朋友们爱不释手。大厅的中央放着洞头地形展示台,各岛、河流、镇,一览无余。没想到若大的百岛,在眼里是那么的清晰,一山一水,寸草寸木。郑志敏指着一条公路标志的线说:“这就是你们来的那条路,跨海的,你看,多长啊!”

上了二楼,便看见船,从古代到现代的船模展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船,尽管在电视里看过无数的船只,但亲眼看到船的发展史,倒是有些触景生情。这些船,有独木舟、木板船、舢板、泥涂船、大排、丁送天、钓槽、木质渔船、水产收购船、钢质渔船……从远古到近代,从原始作业到机械作业,那些竹蔑、螃蟹茏墨鱼茏,让我想起电影里那些渔夫捕鱼的画面,他们勤劳的双手长期浸泡在海水里,那一丝收获的喜悦就像灿烂的阳光,照耀着他们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三楼的渔民生活厅里,摆放着各种渔民灯具和渔民常用物品,墙壁上的平板电视里播放着洞头民俗风情专题片。现在洞头人还会在元宵节这天放灯,如水灯和孔明灯。这些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奇般的故事,形似贝壳、鱼、龙、鸟、马……一切都与渔家有关。再看摆设的特产菜,墨鱼饼、鳗鱼鲞、茭子饭、猫耳朵……基本上的菜我们昨天都已吃过,看了介绍,回味无穷。四楼的渔业生产展示更让我瞠目结舌,最先入目的就是那件挂在墙壁上的蓑衣。这让我想起家乡的农忙季节,农夫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稻田里插禾苗……渔民们作业所用的橹很有讲究,还分鸳鸯橹、透顶橹、锅铲橹。我看到了渔民所用的网、网梭、回灯、螺号……真想一件件的把玩这些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渔民用具,感受渔民在风浪中作业的那种心情。那些古老的竹碇和石碇,散发出被海水淫浸的气息,一道道穿波破浪的痕迹是那么的深刻和引人深思,深思渔民出海前亲人关怀的神色,深思在浪花中拼搏的干劲,深思那讨海袄的魅力。一排洞头风光照片让我的思绪回到了现实中,神奇海岛、渔家风情、渔舟晚唱……

烟雨已经散去,站在楼廊上隐隐看见远处的城镇、海、渔轮,相机的快门一响,留下了一幅朦胧的画面。朋友们不由得叹息这种天气,抱怨阳光为什么不那么灿烂。或许阳光能给望海楼带来无限生机,会让它更光流光溢彩。偿若换种心态去对待事物,细心的观察它在烟雨中的韵味,自然有一种收获。

回到温州后,时时打开在望海楼的照片,想想当时的情怀,心情顿时舒畅许多。

我想,洞头的那片海,留下了我许多怀念……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