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鲁迅的《一觉》的批注,急急急!!!

鲁迅的《一觉》的批注,急急急!!!

《一觉》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最后一篇。作于1926年4月10日。这时,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的张作霖、李景林的军阀之间火并的直奉战争,正逼近北京。奉军的飞机“象学校上课似的”,几乎每天来光临北京的上空,并向城内多次投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写成《一觉》。这篇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读了几篇之后并不很清楚,感觉只是朦朦胧胧的。反复品读后,我以为是对叛逆的热血青年的肯定,是对热血青年的觉醒、直面现实、不断搏战精神的赞扬。下面我从思路分析入手,试图对作品主题作一点解读,正确与否,等待大家进行评判。现权作抛砖引玉吧。

这篇文章***九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了军阀飞机对北京城的轰炸这一事实以及作者独特的感悟:“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一句话,不可忽视。这一句给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这一句话,意在告诉读者,有一部分人即一部分青年他们的思想是觉醒的、他们对现实正进行着抗争。这里的“生”的存在,与后文中的青年魂灵的粗暴是同一个意思。这里的“生”绝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在敌机轰炸中一部分人已死了,另一部人还活着。更不可以理解为市民的苟且偷生。必须注意到,这里“生”一字,是加上了引号的。仔细揣摩,作者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含有由衷的赞美的情绪。

第二段承接上段“生”的存在叙述作者在军阀飞机飞去后找得了似乎更显太平的宁静。白杨嫩叶发着乌金光,榆叶梅更烂漫。“我”收拾着日报,拂去着微尘,进入了“窗明几净”的四方书斋。作者在一种看似平静的环境里开始了自己的战斗生活。

第三段,写作者由编校青年的文稿引发的感受。“我照作品的年月看下去,这些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们的魂灵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他们是绰约的,是纯真的,——阿,然而他们苦恼了,呻吟了,愤怒,而且终于粗暴了,我的可爱的青年们!”作者通过看青年们的文稿,体悟到,有一部分热血青年并没有昏睡过去,一部分热血青年是觉醒的。他们在用自己的文字与黑暗的现实战斗着,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表达着自己的爱与憎。这是不屈的灵魂。作者对这样的青年怀着深情进行了高度的赞美。这一段中“粗暴”一词实质上是指青年们勇猛反抗黑暗的精神。

第四段作者高度赞扬了青年的觉醒奋争。作者对被风沙打击得粗暴的灵魂即斗士的战斗精神是深爱的,他愿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他觉得那青年们直面惨淡人生的灵魂才是人的灵魂。做人就应有这种灵魂。作者为了更鲜明地表现自己对粗暴灵魂即“人的灵魂”的崇尚,又用一组具体形象给我们对比展示了另一种生活:“漂渺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着,红颜的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这是一种超然闲适的生活,作者也是神往的。战斗的生活与超然闲适的生活,作者更欣赏那战斗的精神。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身处在人间即在黑暗的现实中,在黑暗未去之时,现实还不容许他去过那种安逸的闲适生活。觉醒的斗士肩扛着民族的希望。

第五段作者进一步用具体事实证明青年们灵魂的粗暴,一些青年以文学作武器在默默地抗争着。一是一位并不熟识的青年给“我”送来了《浅草》,二是那《沉钟》在风沙澒洞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

第六段用托尔斯泰小说《哈泽·穆拉特》中的一个“野蓟经了几乎致命的摧折,还要开一朵小花”的细节,来赞美青年们不屈不挠、坚毅不摧的反抗精神。并指出青年们这种反抗,可以使人感激同时又使人悲哀。使人感激,是因为毕竟有一定的效应,使人悲哀,是因为青年们的力量还太弱小,在整个大社会中还没有造成大片的碧绿的林莽。如果所有青年都起来斗争,正义反抗的力量壮大了,就不会有什么悲哀了。

第七段引述《沉钟》的《无题》中的一段话,明白地指出今天的社会是混沌、阴沉、离奇变幻的。

第八段指出身处这样混沌、阴沉、离奇变幻的沙漠般的社会中,能有热血青年起来抗争,这就是令人欣喜的一件事。因此作者在此怀着热情洋溢地唱出了对一代觉醒的青年发自内心的颂歌:“是的,青年的魂灵屹立在我眼前,他们已经粗暴了,或者将要粗暴了,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魂灵,因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这里的“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的意思,即青年的精神光辉,给了鲁迅以希望和力量,促使鲁迅更加执着地在充满黑暗的人间社会里生活和战斗。

第九段是很不好理解的。作者写道,各样的青春在眼前一一驰去了,身外但有昏黄环绕。在无名的思想中看见很长的梦,忽而又惊觉身外还环绕着昏黄。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上升,如几片小小夏云,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对于其中的意思,我只能大略地猜了。前面讲到一部分青年已觉醒了,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可是作者又说,身外还环绕着昏黄,这是不是在说,这个社会并不清明,青年的任务还很艰巨。我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到,作者在最后一段似乎指出了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着,青年任务很重。能承担改造社会现状的青年真正的形象还不很明朗。一句话,希望是在的,但前行的路是艰难的。这是不是可以看作者的隐忧?

总起来看,《一觉》这篇文章作者对觉醒青年的歌颂,也是对作者自己人格精神的再肯定。这篇文章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理想人格精神的追求,作者在呼唤着一种直面现实改造社会现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