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迫于生存、发展、成功、成名而忙于“浮躁”的同时,也在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演绎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使这个世界变得花红柳绿,处处充满诱惑。由此,在人们心中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梦想,而那些追求梦想的执著的人更是层出不穷。经商的人执著地追求利润,做演员的执著地追求名气,做记者的执著地追求信息……那么,在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中,哪一类人是最具执著精神的呢?答案是学生——他们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汗水、心血甚至是生命去追求成绩。
对于学生而言(特别是中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倒没有异议,但是说他们“挥洒着生命”是不是太夸张了?其实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每年总有一些学生因为高考而上演含恨自尽的惨剧。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事例:
2010年6月25日,湖北一位女孩,在得知高考成绩为505分后,黯然神伤,默默走向江水中,直至被江水吞噬。
2010年6月7日,湖北另外两名学生由于高考过程中发挥不理想而自杀。
2009年6月27日,安徽一名女生由于高考成绩未达到本科录取线而投河自尽。
2009年6月25日,陕西一名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在家中悬梁自尽。
2009年6月8日,河南一名考生由于承受不了心理压力,在理综考试前从考场六楼跳下,当场死亡。
2008年7月6日,青岛一名学生高考落榜后受到父亲责备,举刀追砍父亲欲同归于尽,幸亏被民警及时赶到并制止,才避免惨剧的发生。
……
可怜这些处于花季的少年,因为对高考太过执著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执著简直就是愚蠢、悲哀或者恶魔,它让人失去理智,做出疯狂的事情。难道高考真的需要我们以如此执著的态度来追求吗?要知道,古往今来,落榜后成名的人也不在少数,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组事例:
苏洵——两次科场失利的宋代人苏洵,失利后毫不气馁,刻苦自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他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苏洵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前朝的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间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因此而名声大振,最后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并写出了《六国论》这样的千古名篇。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八次科考落榜,落榜后立志著书立论,虽经受着失败、饥饿、负债的考验,但他矢志不移,更加奋发图强。由于他坚持眼勤看、脑勤思、腿勤跑、口勤问、手勤记,终于撰写出朴素简洁、善于叙事的散文集《震川先生集》,其作品历代传诵不衰。
李时珍——三次落第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下决心从医。他一生潜心研究,走遍长江、黄河流域,经过27年的辛勤劳动,参考了800多种医书,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分为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 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 892种,其中植物1 195种;***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 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 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从小就刻苦学习,极富才华。可是多次应试却榜上无名。他把满腹忧愤化为一腔激情,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以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并不因科考落第消沉,而以“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典故激励自己。他虽然过着“终日不知肉味”的清贫生活,但毫不气馁,发愤著述,经过不懈地努力奋斗,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名著《聊斋志异》。
曹禺——三次落榜的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报考北京医学院失败后,积极参加戏剧活动,阅读了大量欧美文学和戏剧作品,写出了著名话剧《雷雨》。《雷雨》的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之后,曹禺又陆续发表了《日出》、《原野》、《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作)、《正在想》、《蜕变》等剧作,直到1941年《北京人》完成,短短几年时间,曹禺的创作水准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
竹林——三次落榜的青年女作家竹林,以“知青文学”的招牌进入文学创作领域,她写的长篇知青小说《生活的路》开知青文学之先河,曾得到当时文坛泰斗茅盾的鼓励与支持,书出版后曾轰动海内外,也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后来又创作了《女巫》、《呜咽的澜沧江》等大量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其中自传体长篇小说《挚爱在人间》获“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苏阿芒——三次落榜的翻译家苏阿芒,通过自学,先后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兰语、瑞典语、捷克语、葡萄牙语、丹麦语、挪威语、世界语等21种语言,并用20多种外文创作、翻译了大量作品。他的《我爱你,中华》、《在詹天佑铜像前》、《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300多首抒情诗、叙事诗,在世界50多个国家用20多种文字刊载。他以诗歌的形式向世界人民介绍聂耳、屈原、杜甫、詹天佑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和各地的名胜古迹,翻译我国的民间故事和寓言。他的世界语作品在国外引人注目,被称为“年轻的天才的中国世界语诗人”。
由此可以看出,“执著”的精神不是随便滥用的,如果把握不当,就会走向“钻牛角尖”的歧途,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的时候,要做到适可而止,量力而行,尽管很多人都想闯过独木桥,可实际上却有更多的人从桥上掉下来淹死。所以,做人不要太执著,尽力而为就算是成功了。因为每个人都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