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扩展资料简介背景:
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8年迁往香港,1950年去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乡愁》写于1972年。)(课件展示)?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乡愁》。
品味这首诗歌的美点
(1)诗歌的结构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
(2)诗歌的意象美。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化虚为实,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3)衬托手法:“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
(4)用词之美。叠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节奏美,突出了意象的特点,又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了乡愁之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