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虽是只将那一篇篇《新青年》上发表过的文章集了下来,留到现在,但带给我们的影响却更比那时的更多了。而我的体会,也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在我十七年的生命中,《呐喊》已读过多次。最早的“呐喊”,不过是感受母亲谈及“蘸人血馒头”的恐惧;后来的“呐喊”,是我把自己浸入“鲁迅体”半月后的一天,突然为其犀利所感染,在笔锋里呼叫;如今的“呐喊”,则是感受着“迅哥儿”和他_下的“我”、“祥林嫂”、“单四嫂”、“蓝皮阿五”心中的悲悯与哀伤。我记忆里最深的,仍是《呐喊》的第一篇——《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在最开头就勾勒出这个“人吃人”世界的蓝图,而看这世界的——是“我”。“我”踢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我”看了字缝间满是“吃人“的历史,“我”发现了原来大家都是凶心、怯弱与狡猾的结合;所有人都在想着吃人,所有人又都怕被吃掉。“我”不愿无所为,那只会被吃;“我”更无意合其流,那终也被吃。于是大家都希望,希望别人勒死自己,再可将骨头也嚼烂。那是个“道德”为王的世界,但可怕的是,这种“道德”却是扭曲、变质的,那是个可怕的世界。“我”不禁问,为何吃人?!因为外面是一个只有“道德”的世界,而对“道德”滋养只能用活人的鲜血,因此,有如《药》中用夏瑜“制作”的红馒头,有如《狂人日子》中被说成“疯了”即可被“吃”的我,有如《祝福》中因寡妇和再嫁就被轮番精神践踏以至形容枯槁的祥林嫂。一幕幕血腥淋漓的人间惨剧却令“道德”脑满肠肥,这何尝不是恐怖之至,足以令人惊慌呐喊!可鲁迅仅是为此不平而呐喊吗?他在《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写道“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