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正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巨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
? 颜公出身名门,家风浩荡,家学渊源,满门忠烈,细数公之一生,诚如公对书法确评:心正则笔正。
他为官有声:天宝元年(742年),颜真卿任临川内史,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平反了五原冤狱,劾罢了不孝的朔方县令郑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诏终身禁止录用。安禄山谋反之初,颜真卿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征讨安禄山时,任用精兵强将,奋力抵抗。又重振朝纪:安禄山入侵,朝廷处于混乱状态,颜真卿按法治事,将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弹劾降职,百官由此都严肃守礼起来。因正言直谏,数次得罪各位权臣,几度出京降职,然其铮铮铁骨,不畏流言中伤,一心忧国爱民,终不改英雄本色。
颜真卿作为书法界的泰斗,德书并重,开创新风,他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雄浑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郁,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历数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一)立坚实骨体,求雄奇书风
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
(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从五十岁至六十五岁,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鲜于氏离堆记》、《磨灭记》、《颜允南碑》、《韦缜碑》、《臧怀恪碑》、《郭家庙碑》、《颜秘监碑铭》、《颜乔卿碑》、“逍遥楼”三字、《殷践猷碑》、《张景倩碑》、《元子哲遗爱碑》、《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麻姑山仙坛记》、《小字麻姑山仙坛记》、《大唐中兴碑》、《颜含大宗碑》、《宋广平碑》、《重建颜含碑》、《八关斋会报德记》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空间,生活方式频繁转换,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验更深,炼形炼神,从而形神兼备,终至成熟。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如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真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三)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他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作品有《元结碑》、《千禄字书》、《竹山堂联句》、《妙喜寺碑》、《颜杲卿碑》、《李玄靖碑》、《颜勤礼碑》、《马璘碑》、《颜家庙碑》、《颜氏告身》、《奉命帖》、《移蔡帖》等,在这些典型碑刻中,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真卿晚年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彻悟,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有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
?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他肃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时,最终以死明志,传奇人生,激励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