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我端坐在一块山石上,内心清明,悠然自得。
这儿位于高山腹地,身后是翠绿的竹林,前方是墨绿的松林,眼前是一方不算太大的水库。微风中,水面荡起层层青色的波纹。我俯身探水,一股清凉顺着指尖漫上来,霎时,燥热散去,倍感舒爽!
此刻,身在山水之间,心在凡尘之外!时间好像放慢了脚步,我看着天一寸寸暗下来,雾岚飘然而起。朦胧中,对面起伏的山林和水面的倒影像两瓣黑色丰满的唇,充满了神秘的魅惑。
烧烤架上嗞嗞响着的肉串儿,木柴堆中埋着的番薯,铁锅里炖着的鸡汤,都渐渐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朋友在旁边已经搭好了圆顶的帐篷,一个野外的家。不远处,隐约看到有两人在钓鱼,一动不动,像水岸边两棵静止的树。
暮色越来越重,渐渐往下沉,终于悄无声息地坠入水底,消失不见了。四周黑蒙蒙的一片,野山风吹得竹林沙沙作响,我的`身上也感到阵阵寒意。
珍拿出一盏精致的小灯,转动着手柄,灯光亮起来,在黑色的旷野里,那微小的光散发出一小片橘色的暖。
我们三四个人或坐或卧在席子上,随意地闲聊着,并不时地望向天空。可惜今天天气不佳,没有星光,只有半轮淡月在云层中时隐时现。尽管如此,这个夜晚依然显得非同寻常。
“难得在野外住宿,”芬笑着说,“这个感觉真好,我们现在真是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啊!”大家都会心地笑了。我有些兴奋,这种野宿的感觉,记忆中只有童年有过。
那时和小伙伴们晚上做游戏,你追我跑,玩儿累了,就并排躺在平坦广阔的戈壁滩上。高原的夜空格外清朗,圆圆的月亮像个金黄的月饼,我们看着看着,真想上去咬一口。接着,开始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闪烁的星星缀在深蓝的天幕上,与我们彼此对视。天上的星星像眼睛,地上的眼睛像星星。
那样无拘无束地躺在沙地上的明亮的夜晚,如今想起来,像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幻梦。
耳畔传来阵阵喧闹声,一看西边有帮年轻人边烧烤边说笑,还有人弹起了吉他,气氛热烈。扭过头看,远处的东边水岸一片璨灿,依稀能看到树上的彩灯和地下的篝火。孩子们的喊叫声乘了风飞过来,在幽静的山野里显得格外响亮。
一个普通的夜晚,野宿的人还真不少!我的思绪不由地飘飞,想到远古先民原生态的生活。他们以广阔的野外为家,草叶为衣,果肉为食,席地为眠,开道为行。在简单的衣食住行中,自然生息。
晋代陶渊明特别向往先民生活,“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他曾在浊世中浮沉,最终辞别官场,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此饮酒著文,戴月荷锄,采菊东篱,何等洒脱晏如!
想必陶夫子时常醉眠花下,野宿东篱。“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样自然的生活不仅在他的笔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也曾记载一些地区“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夜疲则野宿,至三日未厌,则五日,或七日,方散归。”
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步入更为文明的社会,吃得精美,穿得考究,住得奢华,行得便捷,可我们未必比古人快乐,不是吗?
现代生活让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狭小的生活空间里,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常常让我们感到封闭和压抑。可喜欢自由和辽阔是人类的本性,于是,人们暂时从文明中逃离,将自己安放于田野山水之间,跋高涉远,洗尘濯心,让生命来一次深呼吸。
夜深了,四周安静下来。我闭目侧躺,似乎听到大地深处平静的呼吸和心跳,多么奇妙的感觉!在这空旷而幽邃的夜晚,自己静卧在天地之间,被一种博大温存的力量包围着,仿佛又成了母体中幼小的胎儿。生命回到最初的世界,懵懂初始,混沌未开。
恍惚间,我看到一只金色的蝴蝶,在梦里翩然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