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谁看过简祯的散文?交流一下呗!

谁看过简祯的散文?交流一下呗!

台湾散文家往往天份极高,笔下的文字更是清新脱俗,有大陆作家所不及处。喜欢的太多,而最能打动我的就是简祯了,其散文别具一格,可谓是女作家中的“异数”,洗尽铅华,独具慧眼,以卓越细笔,描绘人间生活情态,常有惕然惊心的刻画。

可能很多看过简祯散文的人,对她的《渔父》和《四月裂帛》应该有很深刻的记忆。《四月裂帛》是这样开头的,“三月的天书都印错,竟无人知晓。”多少年了,依然记忆如新。因为这篇文章太有名气,反而不敢去点评。而读简祯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深刻的感触,孤寂绝美,情感浓烈文字诡谲,不见丝毫雕凿之气,更显出她的特立独行。她在《寂寞象一只蚊子》中写到“寂寞象一只蚊子,孳生在自己体内,深更半夜才飞出来报仇……”

今日重读《孤寂》,被她的文字再次深深震撼,“人在山川天象的怒吼中,是爬行的、沉默的,连呐喊的意念都灭了。……人在世间的破碎中,却常尖叫呐喊;……而在自然的暴怒里,人自知与野兽、林树、岩石无异,故噤声。呐喊乃为了给另一个人听……独自面对绝美,才明白,不是鬼风食人,是绝美叫人刎颈。而象我一样,又拎着肉体凡胎回到世间的,便注定接受绝美诅咒,永远被孤寂缠身了。美,才是内心最严重的相思病。”

“你以为野兽出没的山最险吗?不,你记得,空山最险!空山之险,在于照见生命的孤独,人与人接壤,能述说的仅是片面辰光,一两桩人情事故而已,能说的,都不是最深的孤独”“昔时繁荣,此时荒废无人烟,是空城。昔时人与我皆是怀梦少年,今日人犹有梦,我离梦而去,不能与之合梦了,在面对昔人旧景,难道不是更荒凉的空城?”这是她在《空城》里面的开篇。“无家,可以明死生;无兄弟,可以话桑麻;等我的人,我却无梦相赠。……如果,子夜想歌,有什么比叹息更畅怀?子夜想醉,有什么比忘川之水更能断愁?”一篇一篇全是孤寂空灵的。

她在《渔父》中大胆而成功地写了恋父情节,但她决然没有生理层次上的渲染,也无意冲决伦理樊篱。她写少不理事时亡故的父亲,父女之间那死生不渝,刻骨铭心的情感和笼罩在亲人头上死神阴影却成了真正的第一主人公,对生之沉重和生命意义的提问如奔流的热血流贯其间。在她父亲死后十一年,为其父亲捡遗骨中,写到“父亲,我伏跪着,你躺着,这一生一死的重逢,虽不能执手,却也相看泪眼了,在咸泪流过处,竟有点顽石初悟的天坼天裂之感,我们都应该知足了……父亲,我深深地赏看你,心却疼惜起来,你躺卧的这模样,如稚子的酣眠、如人夫的腼腆、如人父的庄严。或许女子赏看至亲的男子都含有这三种情愫罢!父亲,涛涛不尽的尘世且不管了,我们的三世已过。”

走进了繁华如梦的台北,在《浮在空中的鱼饼》集子里,简祯刻画了台湾社会上一些简单的人,描写了台湾社会上一些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些人与事中点点滴滴地渗透着她对人情、人性的渴慕,渴望回归到以往一度体验过的和谐的人伦关系。这种对传统主题的复归,使得简祯的散文中弥漫了浓浓的古典主义情怀。毕竟曾经深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只能在这种影响下戴着脚镣跳舞。

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祯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简祯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找寻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简祯写童年、写爱情、写故乡的乡土题材的作品,不时地渗透着这种思想。她的《五月歌谣》一文写台北,却是这样的笔墨:“颓废的风自半空席卷而来,在夜空与灯海之间,翻飞的纸张,如末世纪最后一场大雪。”其颓废如此,城市真的让人如此厌倦吗?怀着深深的疑问我走出了简祯的散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