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超市,无意中发现货架上多了很多绿色包装的食品,近前看原来是一袋袋真空包装的粽子,尽管离端午节还有一段时间,但聪明的商人已抢占了商机,早早将各种口味及包装的粽子摆上了柜台。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在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顺阳登高的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又称为“端阳节”。一个令人神往的节日。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端午节的热闹和奢侈仅次于过年。看着货架及柜台上那一袋袋真空包装的粽子,似乎闻到了那一股棕叶的清香。
农历的五月是温馨的,微风中飘来田野里那淡淡的馨香,河岸上的柳叶已渐渐由浅绿变成深绿,村头街道两边飘香的槐花也日渐谢幕。这时池塘的苇叶已急不可耐地伸展开它的腰身,棕叶的清香就扑鼻而至,那宽阔的苇叶就等待人们去采摘。
过端午节,全国各地风俗不同,不但饮食文化不同,民间的的传说也不同。讲述与端午有关的传说故事也是花样繁多,有讲屈原诗人是怎样去跳汩罗江的,讲伍子胥为国忠舍身忘己的故事,讲曹娥是怎样成为一名孝女的,还有《白蛇传》许仙给白娘子喝雄黄酒,逼其现露蛇形……这些传统故事常常吸引人们围着去听,而且是百听不厌。
传说—;屈原投江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怀念他。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们每到端午节就要吃粽子,据说也同屈原有关。最初是汨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传说二;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传说故事中最经典的,也是家喻户晓的关于《白蛇传》里的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 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狈,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 但是金山寺的法师法海却认为白娘子是妖精,会祸害民间。他悄悄地告诉许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还教许仙怎样识别白蛇。许仙将信将疑。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白娘子与守护灵芝草的护卫拼命恶战,护卫被白娘子感动了,将灵芝赠给她。许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 可是法海还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间生活。他将许仙骗进金山寺,强迫他出家为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愤怒,率领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许仙。她们不断作法,引发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围,这就是传说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显法力,白娘子因为临产,打不过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护下逃跑。当她 们逃到断桥时,正遇上从金山寺逃出来的许仙。许仙与白娘子二人经过劫难,又在初逢的断桥相见,百感交集,不由得抱头痛哭。白娘子刚生下儿子,法海就赶来了,他无情地将白娘子镇压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诅咒说,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则白娘子永远也不能再回到人间。 多年后,小青修炼得道,重回西湖,她打败了法海,将西湖水吸干,将雷峰塔掀倒,终于救出了白娘子。
中国的端午节,除了有很多传说故事及纪念屈原之外,主要还是传承着“食的文化”,(正月十五食元霄;五月初五是端阳食粽子;中秋佳节食月饼;九九重阳食菊花糕;春节的年夜饭还有好吃的饺子)。端午节在一年众多节日中也是一个很重要很特别的节日,它的特别在于这一天吃的是各种各样口味的粽子而不是其他,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变着花样的做出各种花样的粽子,让孩子们吃的尽兴,享受其中。
来合肥二十多年了,每年端午节,市区农贸市场似乎比以往更加热闹。各个摊位及街巷两旁的摊子一字儿摆开,芦苇叶、菖蒲、艾蓬、香囊……除此之外,糯米腊肉和卖大红枣、赤豆等的生意也开始红火起来。来自不同各地人们各自挑选喜欢的东西带回家。正如古人诗中所述“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对于端午最初的记忆,总是那一阵又一阵的粽香。可是,这并不是我端午的全部。那遥远的记忆仿佛穿透了时空,在脑海中变得分外清晰起来。儿时的端午节又浮现在眼前。我生长在大西北的河西走廊,一个铁路小镇“武南”。小镇上的铁路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把全国各地的风俗及文化也带到了这里,由此小镇也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我成长在这里,这里无江,因此不存在龙舟,这里缺水,因此没有池塘和湖泊,没有池塘也就没有芦苇,没有芦苇就没有包粽子用的苇叶。因火车的便利,每到端午节,很多人会坐车去百公里外的张掖打粽叶,也有些人让跑车的亲戚朋友带。
包粽子也是个技术活,首先把两片粽叶掺在一起,弄成漏斗形,一只手握着漏斗,另一着手捞米,放枣,再捞米,再放枣,然后再拿一片小粽叶插在背后,和前边两片的剩余部分一起覆盖,这个过程最难掌握,初学者往往在这步就卡住了,功亏一篑。最后一步是捆绑,嘴里咬着绳子,有时会用当地田野边生长的马莲,粽子得包紧,包的结实,如果不结实,在最后熬粽子的时候容易水容易进去,米也可能会跑出来,那样就走味儿了。包粽子所用材料也不一定是芦苇叶,在南方也有用一种竹叶,也有用荷叶的,总之,地域不同,用料也不同。在我们这个铁路小镇还有一种本地人的吃法叫“油饼卷糕”,就是将面粉用少量开水调和,揉成面团后分成一个个小剂子,而后将小剂子擀成薄面饼,然后下油锅炸成油饼。将糯米红枣泡好,红枣掰开芸核,在用笈笈草编成的小笸箩里面先衬上艾叶,然后放一层用水泡软了的糯米,再放一层红枣,并洒上红糖。如此反复,满了以后,把两边的艾叶拉到中间盖住,然后用粗棉线象编制鱼网一样把筐包住,在上面压块干净的石块,搁锅里煮,等煮得又香又粘软的时候。用炸出薄软的油饼,把粘糕卷至油饼当中享用。糯米糕白中透红,而油饼金黄金黄,那么一夹,再咬一口,那个香啊,那个甜啊,真是让你再别说这世上还有那种好吃的味了。是日,家家户户还要把自己做的油饼子卷糕馈赠给亲朋好友,相互品尝。据传说,这种吃法源于西汉时期。
相传汉武帝为打通河西走廊,在公元前121年春夏两次派霍去病进入河西走廊,第一次歼灭河西走廊匈奴过半,一直打到敦煌才收兵;第二次长驱直入1000余公里,在公孙敖未能按计划策应的情况下,单独发起进攻,绕道匈奴侧背,给匈奴毁灭性打击,匈奴部随而退出河西走廊,发出“失我焉支山,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叹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给他建造了豪华府第,霍去病听说此事上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准备投降汉朝,汉武帝担心有诈,派霍去病前去受降。果然匈奴休屠王临时变卦,一场内讧不可避免。浑邪王杀了休屠王,情急关头,霍去病果断杀掉正要逃跑的匈奴兵,浑邪王终于投降,前往长安面见汉武帝。从此河西走廊全线打通,河西之战落下帷幕。这一年汉帝国设置酒泉武威两郡,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为了守卫这片疆土,一大批大汉将士留在了这里,屯垦戍边,在这些将士中有很多来自南方,长年筑守在这大漠戈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尤其是每年五月端阳节,思念亲人,想起家乡的荷塘,那用荷叶包裹的粽子(又称荷叶卷糕)。在大漠戈壁上没有包粽子的苇叶和做荷叶卷糕的荷叶,为了让大家心情有所慰藉,有一个聪明的厨子就用面粉和成团擀成一张张薄饼,形似一张张荷叶,然后将糯米和戈壁上生长的沙枣泡好,上笼蒸熟包到一张张油饼中,称之谓“荷叶卷糕”。后来不断改进沙枣换成了红枣又加入蕨麻、葡萄干、莲子、红糖等,也就是至今流传在河西走廊的美味小吃油饼卷糕。人们常说,月是故乡圆,而此刻我也想借这句话说,粽是家乡香,我更喜欢故乡的油饼卷糕。
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在南方还要喝雄黄酒,门前挂菖蒲,艾叶,北方挂柳枝避邪。古人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日即恶日,这一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不吉利;甚至有生孩子不利父母,男害父、女害母之说。宋徽宗赵佶即是五月初五日生,因此从小即被寄养在宫外。所以人们插菖蒲、艾草以为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用以避疫。吃粽子、赛龙舟却是后来的事。
记忆清浅,岁月,是一条回不去的河流。过去式的美好,就像一杯老酒,一杯老茶。历久弥新,经岁月沉淀,醇厚且绵长……。
端午习俗是民间的习俗,这些习俗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地方已开始在现代的声韵中渐渐消失。但是端午的民俗文化传统是永恒的,端午节情思,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飘荡在小镇街巷中浓郁的粽子和油饼卷糕的香味,总是让我难以释怀,永远记忆在我童年的岁月里,怎么也抹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