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顾炎武散文

顾炎武散文

原文: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译文: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

一、语出顾炎武的《复庵记》。《复庵记》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晚年的一篇缘事而发、即景寓情的散文佳作。

二、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尝自署蒋山庸,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纠合同道,不忘复兴。晚年卜居陕西华阻,车于山西曲沃。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都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青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都有承前启后之功。在文学上,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所作山水小品,字里行间多有亡国之概,复明之志。著有《日知隶》、《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 、《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三、原文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须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日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于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四、译文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