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并不是介绍菱角的科普文章,而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散文。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文章对事物认识由浅人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描写十分清楚,思路非常清晰。整篇文章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了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并提出关于如何认识事物的观点。
作者首先讲述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孩童时期,作者对菱角的认识是“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后来到了广西, “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 “不禁小小吃了一惊”;在重庆的一个市场, “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 “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之后作者去翻阅辞书,才认识到“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而且,后来还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之后,作者从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联想到其他的生物如“蝗虫”、 “蝴蝶”等,并总结出“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作者第一次直接提到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作者从生物界再推而广之,联想开去,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然后以化学中的碳水化合物、同一种元素、医学中的人体体质差异和牙齿数目等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第二部分作者承接上文,讲述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
作者首先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一种是“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他们“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 “不会茫然失措”,因为事物“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另一种人是“自己”, “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因此自己的这些认识“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接着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的是“认识事物深刻”的例子,一个农民,不仅仅因为“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就和大家一样认为“要下大雨了”,而认为“绝对没有雨”,他的理由是“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了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反面的例子要证明“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会使我们“做事摔筋斗”。作者举了有些地方良种变劣种,有些地方山洞养猪失败的例子说明“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作者在这两段中鲜明地表明,胜利还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不能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指出了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方法,一方面是要“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 ( 学理论、学文化 ) ,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