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三篇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借景抒情,怀古伤今;

 2.诵读本词,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写作动因。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指谁?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是否体现出他的豪放风格。

 二、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北宋成就的文学家,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

 五、诵读词作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语调、停顿以及生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3.诵读提示:这首词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4.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有气势。)

 六、结合翻译,整体把握全词。

 思考: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是以什么为主体的?有什么联系?

 (景)上片: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借景抒情

 借抒

 景情

 (情)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

 七、重点语句分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是传颂千古的名句,为什么呢?好在哪里呢?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请找出最关键的几个字来分析这三句所描写的赤壁之景?

 4.长江有汹涌之景,也有平静之景,而词中所描写的是长江汹涌澎湃的一面,为什么不描写其平静的一面呢?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6.“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到底又有哪些呢?

 7.“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提示: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a.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八、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长江赤壁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羡慕古代英雄、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九、板书设计

 略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词的景物描写的分析,领悟豪放词的艺术特色

 2、通过对词中所描写的历史人物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对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词风:豪放派苏轼阳刚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婉约派柳永阴柔低沉、哀婉。

 二、朗读

 可惜我没那么壮,但我还是想来读读看,好不好?

 注意老师的停顿和重读的字句,以及抑扬顿挫的地方(师范读)

 我想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要读出豪放派高亢激昂、铿锵有力,好吗?(众生朗读全词)总的来说,大家读得很有气势了(8分钟)

 三、整体感知

 读过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对这首词有了初步的印象了,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抒一己之怀(至苏轼之前的词几乎都是诉说儿女情长的婉约风格的,直至苏轼才扩大了词的内容,可以咏史怀古,可以追慕英雄豪杰,可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说是苏轼拓展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3分钟)

 二、词作研读

 一)、分析上阙

 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代表作,你从上阕哪些句子中看出这首词表现出的豪放风格?

 (1)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追问:这是写景的句子,他为什么就显得豪放?

 (不管是豪放还是婉约都是通过字词句来体现的,而古人诗文讲求练字,哪些字能显示出豪放?)

 明确:“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

 “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

 “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描绘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画面: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波浪。

 (为什么苏东坡的这个词就给人这种豪放的感觉呢?我们来比较一下,李后主有这么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写江水,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明确:李后主写什么?写个人的愁,家国的愁。“愁”字就表现出词人的心情,不是那种很豪放的,而是一种愁,“愁”,就感觉,当然就不是那种气势磅礴了.)

 现在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读出“穿空”的高度,“拍岸”的力度,“千堆雪”的广度,语气和气势要逐渐加强。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追问: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将“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换掉后有没有豪放之气?明确:“大江”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大江东去”把空间拓展开了;

 “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

 如果换了就失去了这种博大广阔之感,也就失去了豪放之气。

 三)、分析下阙

 问题1:在下阕中有没有表现出这首词豪放特点的的句子: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问题2: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豪放的特点?

 明确:我们能够想象孙刘联军,赤壁火烧千里舳舻、百万曹军的雄壮场面(回想《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军队的情形“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同事也刻画出了周瑜在赤壁战场上的指挥若定、足智多谋的形象。

 问题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下阕已转为怀古了,作者还写了周瑜的哪些事迹?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第一文库网,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追问5:从这些描述中苏轼刻画出周瑜哪些特点?

 (提示:从具体语句中得出具体特征,文下注释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

 明确:

 小乔初嫁了。风流倜傥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

 谈笑间,指挥若定

 强虏灰飞烟灭足智多谋

 好,请大家齐读这个片断,

 ,“遥想”要略用低声,到“小乔初嫁了”都要轻读,“雄姿英发”重读,“羽扇纶巾”又轻些,“谈笑间”的“谈”加重声、延长,“灰飞烟灭”逐字重读。这样读来,既有抑扬又有顿挫,也充分表现出这首词的豪放的特点!

 读得非常好!不过,读到这里,我有个疑问:大家都知道,“千古”“多少豪杰”,三国时的英雄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了(列举:刘关张,诸葛亮、曹操等),历有人就推崇孙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追问5:那么,这么多英雄,苏轼为何对周郎情有独钟呢?

 提示:从作者的遭遇和经历中也许能看出些东西来,让我们来看看苏轼当时的境况如何。

 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受小人陷害而入狱。后于1082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生活了七年,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即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明确:作者是在拿周瑜和自己作对比!好,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瞧一瞧。

 (在周瑜形象表格的基础上投影二者形象比较的表格,集体讨论明确:苏轼年龄47岁,生活屡遭不幸,外貌用词的原文“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怀才不遇”。)

 可以看出周瑜在情场、官场、战场上是场场得意,他的人生基调是“奋发得意”的,那么苏轼相比他而言,如何呢?

 (投影对联: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下面让我们看看苏轼在抒一己之怀时,是否仅仅在感怀一己之失呢?请大家集体读词的最后一部分的抒怀之句。(生齐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

 6这几句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内心的感受?

 问题7探究:有人说,词的最后几句含有消极成分,与本词的豪放情调不和,你认为呢?结合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同座位之间相互交流。

 周瑜是值得自己羡慕了,可是看看自己,苏轼这时47岁(板书:叹自己早生华发),早生华发。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有点悲慨的。你看周瑜34岁就立那么大的功劳,我都47岁了,我空有报国之志,没有施展的机会,对这点有着慨叹。但这种慨叹,能不能说就是消极的呢?

 他受的打击太多了,再大的风浪他都经得起,“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一种人生态度。在黄州呆了四年多,后来又到了京都,但是他还是不顺。

 他有很大的抱负,在《赤壁赋》中他这样唱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代指君王)

 即时沦落黄州他心里惦念的仍是君上,一心想为国、为君效力,但他的性格很耿直,不随大流,该怎么说怎么说。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有些不赞成;旧派上台后,他又觉得新法之中还有些东西可取,又不完全反对。两边都不落好,总是倒霉。有一天在家晒书的时候,他拍拍自己的肚子,对那些婢女说:,“你们说我这里面装的什么?”有一个婢女说:“您这里面装的一肚子文章。”苏东坡笑笑:“不是。”还有一位说:“您这是满腹经纶啊!”他还是笑笑:“不是。”他的侍妾朝云说了:“您呀,一肚子是不合时宜!”所以,’他总是一再地被贬。黄州:后来又贬到惠州,惠州在广东;再贬的时候,当朝的宰相竟然出了一个点子,看到苏轼的字“子瞻”,他们按地图查,海南岛有个地方叫“儋州”,就那儿去吧。——还有这样贬人的?——但是苏轼宠辱不惊,就在那儿,他仍然很平静地生活。我们看,苏轼,他就是这样来对待外界的打击,就

 像在《赤壁赋》里面说的那样:

 (投影《赤壁赋》中文字: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食.——苏轼《赤壁赋》)

 苏轼就是这样的气派!所以,你看,慨叹过了以后,他举起杯中的酒,邀空中的明月,洒在江里,“一尊还酹江月”将情感寄托在永存的江与月之上,使得诗人的心胸一下子变得十分开阔,旷达。

 用浩浩的大江,用空中的明月作证,我苏东坡是有报国之志的,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为国、为民去效力。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你说这是消极,还是积极?

 作业:背诵这首词

 完成一幅有关苏东坡是词的书法作品,硬笔、毛笔都行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

 1、以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