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金庸小说不应该进中学课本的理由

金庸小说不应该进中学课本的理由

在“珍视明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北京总决赛A组(即母语为汉语)东吴大学(来自中国台湾)与澳门大学的比赛上,双方面对一个这样的辩题:金庸小说该不该进入中学语文课本?通过抽签,澳门大学为正方,即应该;东吴大学为反方,即不应该。 正方用“兼容并包”来阐述观点。他们认为,金庸小说符合选入语文课本的三大标准,文学性、趣味性兼备,并且绝大部分内容思想健康,有很多内容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武学思想和民族大团结等)。另外,金庸小说能够使学生获得阅读乐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对于语文学习又有什么好处呢? 正方观点我是比较支持的。语文课本里,如果题材单一,又怎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又怎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呢?正如正方所认为,金庸小说内涵丰富,文学性较强,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也是语文学科时代化的体现。但是,金庸小说并非只是精华,也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东西存在。但是,反方的讨论的重点却不是这个。 反方认为,语文(台湾那边叫国文)课本有什么?就是一些学生平时不愿意读的经典作品,例如古文。金庸小说进入课本,势必会导致古文的让位。北京中学语文课本中《孔雀东南飞》、《过秦论》、《六国论》不是因金庸小说的进入都转移出来了吗?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古文知识的匮乏。 反方同学似乎说得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理由是错误的。一、的确,古文大家都不喜欢读,但是凭这一点就断定语文课本光有“一些学生平时不愿意读的经典作品”吗?二、的确,一篇新课文的进入,势必会导致原来的课本中一篇文章的移出,但是一个语文课本里就光有古文了吗?不是的。金庸小说进入课本,可以让一篇现代文移出去。三、北京语文课本的确转移了《孔雀东南飞》、《过秦论》、《六国论》,但这不只是金庸小说的错。其中《孔雀东南飞》的移出是由于加入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想看,一篇金庸小说能有什么威力,能让三篇经典古文“吓”得“退出”语文课本?要知道,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古文可是很重要的。再说,这三篇古文也没有彻底被扔在一边,还会重新与学生见面。 “金庸是无法和鲁迅相提并论的,鲁迅是一根针,专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让人们在堕落地活着的时候还不至于绝望;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败的僵尸身上套上一身华丽的官服,在满足自己幻想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满足。”网友“007”这样写道。 尽管金庸作品进入语文课本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次《雪山飞狐》入选的也仅仅是泛读备选篇目,但仍引起了激烈争议。 一位匿名网友在新闻评论中写道:“这样的课改是一种堕落,是大国文化的堕落,令人悲哀。诚然,我们喜欢金庸的小说,上学的时候我也偷偷看了他的很多书。但是教育毕竟不是娱乐,拼命去迎合教育对象的口味,我们的民族精神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安在?” 持这样态度的人显然不在少数。记者从网上随机收集的网民评论显示,大多数网民认为鲁迅与金庸不具备可比性,鲁迅的作品中有一种精神可以引导人;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只是一种消闲读物。 对于鲁迅、朱自清文章数量的减少,许多读着他们的作品长大的人则表示了遗憾和怀念。网友“浮生若梦”说:“记得当时看《背影》的时候都哭了。一些词语至今还记忆犹新,比如‘蹒跚’,当时老师还很着重地讲解这个词语来着。我觉得这是篇非常不错的文章。”一位名叫凡尘的写手说:“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笔优美、流畅,每次读下来都有不同的感受,对我的影响很大,给我在诗歌创作和散文写作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语文教改,我认为传统的文学精髓和时代新作品都应加以注重,让下一代能继承历史文学的精髓又能与时俱进地发扬中国文化,从而不断推进我国文化的进步!”记忆和怀念不能构成当下教材中保留这些篇目的理由,但是至少说明一点:曾经入选教材的那些鲁迅和朱自清的文章,对那一代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被许多年轻读者捧为偶像的“80后”作家郭敬明也曾表示:“在我们的课本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不仅仅是因为背诵、重点,还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