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葛彦散文系列轻盈无澜散文

葛彦散文系列轻盈无澜散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葛彦散文系列轻盈无澜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轻盈无澜》

葛彦

窗台上的薄荷叶,随手择几片,放入茶水,一股清凉袭来,像一缕仲夏的晚风里,听一首绝句,静待蝉鸣。

周末,去湖边听艺术讲座,赏文人画,日子充盈饱满,如同初生婴孩。回来的路上,在湖边逗留一下,无意间在街边的书店翻到一本摄影集,一根轻盈的羽毛带来的极致震撼,幽微之美,在心里烙一下。能被突然间击中的,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艺术,一个是感情。回想起刚才看到的一幅画,暗香盈袖,一股清幽,像一尾鱼,在心间,游移不定。

午后,借一盏烟雨,煮茶。焚一炷香,袅袅烟雾,徐徐上升,一转头,窗外楼上的爬山虎,风过,如翠碧的手掌,颤颤抖动,静谧无尘。室内,人心安妥,宁静无澜,闭门即是深山。一个人若能守住一种气味,也就守住了静气,从而守住了做人的本色,心远地自偏,大隐于市了。读到张晓风的,当心空无一物,它便无边无涯。伴古琴一曲,虚静高雅,心湖便起了隐隐波澜,一层层的铺垫加深,像山水长卷,年代久远,徐徐打开,古代的僧人,与云的关系倒是密切得很,“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

云之飘渺,禅意超脱,在南宋陈居中的《桃源仙居图卷》中淋漓尽现,一面湖水,人云素净,仙逸之气与周边的景物形成反衬,山石树木,在古旧的气息中愈发淡远,悠古的诗意成了一根人与自然的隐秘脐带。如果说起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那么自然想到了倪瓒,从其早期追求实而满的画风,到中期深得董源的“平远式”影响,寂静幽淡,离形去智。而后,一路直往萧散空灵的路子上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间,其一生的痕迹都凝在了“空、静、简”的意蕴里,用空灵之心品读一个“真我”,从无到有,直至忘我之境。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凝视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视觉在无边无际的悠远中,心底的逸气,呼之欲出。达到一种虚静空明,天真幽淡的格调。画中无人物、鸟禽和舟楫,唯树木、空亭及山石。无层峦叠嶂,茂树丛林,而冰痕雪影,一片空灵,残山剩水,全无烟火,足成一代逸品。“画里空疏处,个中尽是诗”,无画处皆成妙境矣。这一点正契合了苏轼诗中“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空灵之美。留白处不着一笔的空里,皆为湖水,就像人生的得失在自然风景中,渺茫而无痕,在画境中领悟人与自然的融合,心境来一次微妙的浸染,似乎入了不染尘俗之境。仲夏之夜,邈远时光,寻幽归来,不亦乐乎。

若游离于香气之下,研墨、翻书、写文,或索性什么也不做,心境也会生出一些美感来。香气虚无,无从把握,迷离朦胧,凝成了浮世的一弯梦境,亦或为了某个感动的瞬间吧。一支焚烧中的香,经历了灼热的过程,慢慢的,缓缓的,灰烬落下,悄无声息,每一缕香雾都那么自然随性的飘散,一阵风就走失了自己。不争,自然从容,像一个人走到中年,越走越淡,素心如简,那个山间别墅就成了他的心室,从斑斓到无色,于喧嚣归静寂。

于淡淡流年中,闪过一道微光,能烙上心的,少之甚少。像小说,张爱玲的,“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这支香用的.是霉绿斑斓的铜香炉,如果换了古瓷瓶呢,某个很深很黑的夜,静谧无语,贴近它,似有微弱的光影折射,听到轻微的声响,啪……啪的,像一阵阵心跳,那是裂纹在隐秘的重生,它的沉重在不断加深,裂纹和香气一样拓展了时间的深度,仿佛是从时间和空间而来,沉于心底千年的忧伤,让它有了诉说的激情和可能,就像找到一个出口,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后的。

雨后清晨,蝉声聒耳,路过江边水产集市,人头攒动,那片地面,永远湿湿的,对面教堂整点的钟声,忽儿响起,几个摊主,不约而同地望了一下教堂灰灰的尖顶,继续着自己的叫卖,“新鲜的水产哦”,只有他紧锁着眉头,手里拿着几条海鱼,不自禁地抖动着,泛着冷冷的白光。

在浮世,寻一日,游走褒禅山间,感受与自然契合的妙处,静心品味禅意。石洞下,隐隐的,有水声传来。三面石佛,真切焕然。千年钟乳石的水滴声响,嘀嗒嘀嗒地落下,像时钟的沙漏,直击吾心。走出洞口,仍在心间,隐约流连。洞口石块上,苔痕处处,藤蔓随意地垂下,不远处的千年古藤,在时空深处缠绕,似乎有着古老而芬芳的神秘。

走在静谧无尘的下山小道上,慢时光的节奏,就跟在身后,一抬眼,一低头,都是一次不经意的重逢,鸟儿划过轻盈的幻影,掠过一缕生命的诗痕。

辽远的浮世,悠悠地,在那里晃动。一抬头,忽儿想起顾城的句子: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恰如此刻,自然在静谧的心湖,一泻千里,无边无澜……

个人简介:

葛彦,安徽芜湖人,出生书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在省市级杂志《散文百家》、《安徽文学》、《时代文学》、《未来》、《作家选刊》、《青年作家》、《岁月》、《作文与考试》、《读书》、《芜湖文艺》;报纸《中国供水节水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芜湖日报》、《大江晚报》;及网络《作家在线》(中国作协主办)、《红袖添香》、《榕树下》、《且听风吟》(登月度热榜)上发表个人文集、《中华网》、《起点中文网》、《中国文苑》、《中国》、《中华》、《美文网》、《》、《湖北写作网》等各种媒体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有作品入选2015年《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的散文集和《芜湖作家散文选》、《繁昌文化丛书》(文学卷)等,并被专业文学杂志选为优秀范文和高中写作素材。

祖父葛召棠先生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曾是审判“南京大屠杀”元凶谷寿夫一案的五大法官之一;安徽繁昌柯冲窑的第一发现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古韵芜湖之青白瓷”专题中有详细记载;民国著名书法家,曾与郭沫若、沈尹默、于右任、张大千、齐白石、马公愚、徐悲鸿等诸位先生联袂展出。父亲葛文德先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安徽芜湖书画院专职书法篆刻家,安徽省篆刻研究会理事,芜湖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著名书法篆刻家,擅书法篆刻,尤精草篆,自成一格,2001年出版《葛召棠文德乔梓书法篆刻集》,安徽省电视台曾多次为其拍摄艺术专访,其作品被国内外诸多藏馆、庙宇和碑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