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语文美育能力的目标有哪些

语文美育能力的目标有哪些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10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语文与美育的关系,语文中的美育因素以及美育的实施等方面作初浅的探讨,抛砖引玉,并就教于方家。

1、语文与美育

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

“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1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10分丰富的,反映这1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1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1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产主义新人。有1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1个关键。

“语文难教”常听教师这么说,我也有同感;“语文难学”,不少学生这样反映。其实“难”的根本原因并不全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也不能全怪学生不想学,而是难在未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填鸭式”填得学生大倒胃口,“满堂灌”灌得学生晕头转向,纯知识性讲授使学生兴味索然,政治图解式分析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些做法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应试水平,人们重视了能力的培养,把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放在概括大意、归纳中心、理出思路举例分析写作特点以及强化语基训练等上面,尽管这些举措并非错误,而且就培养能力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但若是天天如此,千篇1律,从介绍写作背景到总结写作特色,形成教学上的“8股”,就会显得程式化,公式化,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容易使学生厌倦,教师烦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近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长此以往,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希望在哪里,出路于何方?答曰:“在于美育”。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语文的内容极为广博,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美,自然美、人情美、精神美、艺术美、语言美、风格美、结构美等等,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收。青年学生感情丰富,易受感染,只要指导得法,效果会很理想的。每当年青人在学习中领略了1处风光,品味了1个意境,认识了1位典型人物,悟出了1条生活哲理,或是明白了1点科学原理,都会感到1种愉快和满足,似春雨“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美的情操,丰富了思想,增长了才智,正如培根所说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注重诱导学生时时体验到美,处处感受到美,悉心地鉴赏美,努力地创造美,毫无疑问,就1定会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把“苦读”变为“乐读”,在赏心悦目中掌握语文知识,开拓视野,领略人类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精粹;只要教师能巧炒地把美的因素结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把发现美、鉴赏症状、创造美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1个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更新,语文教学将会象枯枝抽绿或锦上添花那样育着生机和活力,展示出1幅灿烂的前景,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语文中美育因素

语文中的美育因素极为丰富而广泛。这里的“美”是1个广义的美学概念,1切内在的与形式的,具体的与抽象的,作品内容的与写作艺术的,真与善的,丑与恶的,欢乐的与痛苦的,可爱的与可怕的,自然的与社会的……凡是达到1定艺术水准的,能形成某种美感的事物都是我们审美的对象,亦即美育的因素。这里要说要说明的是“真与善”“欢乐”等是美的,这容易理解,至于“丑与恶”、“痛苦”等让人产生否定情感的事物又如何能形成美感呢?让我们来听听107世纪法国哲学家布瓦罗的见解吧,他说:“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他认为只要逼真,艺术可以把丑恶的东西描写成为可以欣赏的对象,”他说:“绝对没有1条毒蛇或可恶的怪物经过艺术摹仿面晃能赏心悦目”“精炒的笔墨能用引人入胜的绝技,把最怕人的东西变成可爱有趣。”反面人物是可恶的,但我们又是那样津津津有味地评论其1言1行。巴尔扎克用夸张的艺术塑造葛朗台吝啬的形象,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就是把丑当作美来描写的。莎士比亚的4大悲剧足以使人痛苦悲伤以至潸然泪下,但我们仍推崇备至,对此,美国美学家休莫的“同情说”指出,这些对象之所以产生美感,往往是由于它符合和满足了人的同情心理,因此人们也就能欣赏它们了。

在语文的不同文体、各种题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这些美是渊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的积累和沉淀,都可以作为教学中美育的内容。下面简要地作些阐述。

(1)主题、人物与环境

1、主题美。诗文何以能给人以美感呢?首先是它们有着鲜明而突出的主题,或歌颂某种精神,如记叙性作品,使人受到教益和感染;或阐述某个道理,如议论性文章,让人受到启迪;或说明某种事物或事理,如说明性文章,使人增加了知识。这也是1种功用,而功用是能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而产生美感的。例如散文诗《海燕》,通过描写在狂风巨浪、乌云压顶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的海燕,歌颂了革命者渴望战斗,英勇无畏的精神,抒发的那份豪情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要让学生具体地感受作品的内容,进而深入地挖掘主题的美,以此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

2、人物美。记叙作品的主题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体现的,在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中,作家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而呼之欲出,如未觉悟的阿Q、忠贞的刘兰芝、勇敢的刘和珍、不屈的窦娥等。同时,作品中还表现出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同志情、朋友情、夫妻情、师生情、父子情、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的赏析深入认识生活的美,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

3、环境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先谈自然艺术美,这是指作家笔下经过艺术化的自然景物,从不同角度看,它们各具特色,如动态美、静态美、色彩美、立体美、想象美等等。如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是以流泉的动来衬画面的静,以流泉的声衬环境的静,而且色彩分明,有月的银白、松的墨绿,还有想象中树的倩影(黑)、天的黛青和石的各种颜色,这些组成了1幅令人陶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静图景。语言朴素自然,流露作者隐居生活的恬适之情。可见,在让学生接受自然艺术美的熏陶时,除了要细致品味其具体的景物形象,还要顾及作者的感情,因为景物描写往往寓情于景,体现着1种含蓄的美。

再说说社会环境艺术美。作家描述的许多具体而形象的典型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认识某个社会某个区域的风欲民情,人与人关系等社会风貌的机会。如吃掉祥林嫂的旧中国的鲁镇、产生革命母亲的大革命时代的俄国等,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结合人物、主题等因素来鉴赏典型社会环境,使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具体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现在与历史。

(2)语言艺术及作家风格

诗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多姿多彩,极富于表现力,如“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含蓄幽默美,词约而意丰的凝炼刻美,近乎白描的相互自然美,色彩缤纷的华丽丰富美,各有千秋的变换句式美,颇具魅力的修辞艺术美,还有准确严谨美和音乐节奏美等不胜枚举。作家为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呕心沥血地炼字、炼句、炼意,立誓“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是“为求1字稳,耐得丰宵寒”,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时,切不可孤立地进行,而是要看它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思想和内容。

此外,不同作家的语言艺术和作品风格千姿百态,如“铺陈始终,排比声韵”、用语严谨的杜甫,“放浪纵姿,摆脱拘束”,词藻华丽的李白;秦牧散文的广博,杨朔散文的诗意,朱自清散文的工笔描绘及细腻的语言等恰似璀璨的群星齐放异彩,教师不仅通过课内材料让学生知道特色,还要鼓励他们结合有关的课处阅读深入加以体会。

(3)作品结构形式

美学家休谟认为,合理的秩序和结构是1种美,因为“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

1、完整和谐美。这是指文章各部分相对齐备,内部巧妙的联系和外部得体的组合,***同表现主题,体现着作者完整的思路。同时各部分的分量比重恰当,能有效地表现内容,如人们常说的“风头、猪肚、豹层”等。行文中详略得体,首尾呼应,体现出匀称和谐的整体美。

2、结构流畅美。这是指结构上的连贯性,即思路清晰、文脉贯通,起、承、转、合自然圆润。如朱自清的《绿》始终贯穿着对“绿”的赞美,文意顺畅,有着行云流水之美。

3、逻辑严谨美。这说的是结构中内在联系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内在联系本质上体现着因果关系,如记叙文写清楚前因后果,议论文阐明诸多的“为什么”等,这些深层的联系显得10分清晰。又如情节安排的恰当,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1,说明对象的特点与顺序安排的和谐等都体现出1种合理性。

结构属于形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和语言1样,结构艺术的欣赏也应该和具体内容的需要联系起来,否则将失去实质的意义。

语文中的美育因素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只要我们合理的运用,就能让学生受益非浅。

3、美育的实施

上文初浅地讨论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因素,那么它究竟如何实施呢?下面列举几种1般性的方法。

精心设计赏析点。

教师在改变观念的前提下,便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深入钻研教材,尽可能多地发现和创设几个“景点”以“飨”学生。各种体裁的诗文都有其美的因素,即使是应用文,那短短的电文也有它言简意丰的凝炼之美。因此,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内容、语言、结构等多方面挖掘,把富于典型意义的美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及不同材料的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思维活动内容的先后与主次、方法和步骤,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准备好启发点拨的具体方法与材料,预期其效果。总之,备课时要做到通盘考虑、胸有成竹,只有严谨地“运筹”于课前,才可能“决胜”于课堂之上。

创设气氛善诱导。

为了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来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或技巧,有效地接受美的教育,创设1个良好的欣赏、研究的氛围是很关键的。这时教师的语言显得10分重要,必须充满热情,富于鼓动性,切忌平谈和冷漠。比如教学《雨中登泰山》前倘若这样说:“同学们,你们去过5岳之首的泰山吗?领略过雨中登山的无穷妙趣吗?观赏过雨中山水奇特的景致吗?今天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1番雨中泰山独特而多彩的美景丰姿吧!”这样或许就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1振,表现出某种兴趣而跃跃欲试,这便有了1个良好的开端,在教学法过程中,再经过启发、示范、讨论、发言、总结等1系列师生活动,形成1个个高潮,使气氛更为浓烈,如此则可望收到较好的效果。

学生是课堂维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应善于诱导。适时的、精当的启发和引导往往能触发学生的灵感,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茅塞顿开、思路宽而兴趣倍增。这种“导”可以是非定向性的,如“看看这篇作品美在何处”,但1般为定向性的,而且由大到小,由浅入深有1定的层次,这是为了节约课时,突出重点,也因为对象是中学生。例如说:“本文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很有特色,在这方面多加留意”——在××段落集中描写心理活动,看看究竟精彩在哪里“——”最典型的细节、关键的词语是什么,联系其它内容加以体会“——”进1步思考,谈谈作者用什么艺术手法创造出这样1个美的形象等等,把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和细致,使之调动审美经验,积极投入新的审美活动中去,逐步提高他们对美的评判水平。

展开讨论多比较。

“奇文***欣赏,疑义相与析”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开展热烈的讨论,使每个人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养成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还能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全班各抒已见,进1步扩大交流的范围,使大家达到某各种程度的美的***识。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诗文往往需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才能显示出优劣及特色。在指导学生领悟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时,可以拿题材相近而质量欠佳的文章来与之作比,以突出美;拿类似的优文来作比,以说明美的特色,1句话,要让学生在思辩中真正地体会美、认识美,为创造症状打下基础。

想象联想再创造。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审美活动时,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审美对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广泛地联想,进行再创造思维。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但是我们同时要注意,不要把想象和纯然被动的幻想混为1事,想象是创造的”。例如文学作品,作家通过语言文字把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出来,我们也要通过这些语言的理解,调动以往的表象积累,在头脑中重新再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事物鲜明映像,这是1种再造性想象。唯其如此,才能产生对于审美对象的美感。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进1步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由浅入深地进行辨析,联系时代背景,体察作者的感情,理解的内蕴,再加上欣赏者的个性特征,如有关的经验积累、兴趣爱好、认识水平、分析综合能力等,所有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便形成了对审美对象的总的审美判断和评价,这实际上是1种包含鲜明个性的也较为深刻的审美创造性想象。

口头书面相结合。

大部分的审美对象都可以用口头形式来赏析,而对于比较典型的或应着重掌握的则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品味、细致分析,以书面形式表述出来,这样能够使得每1个学生都认真钻研,切实地体会美,有条理地揭示美,较快地培养起审美能力。

示范总结很重要。

教师如果没有示范而任其自便,只让学生活动而无总结,谓之“放羊”,其效果往往不佳,学生的审美水平难以提高。所以,除了授之以法、善于启发,还要示范在前,榜样引路;总结在后,巩固提高,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师主导的作用。

鼓励缀文创造美。

学生经过课内外的审美教育或美的熏陶,逐步增强了审美判断能力,形成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科学地指导他们观察和体验客观世界的基础上,热情地鼓励他们写成文章,亲自来创造美,把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评判,意趣等表现在习作中,从而体味写作者创造艺术美的甘与苦。作文是1种创造性思维,是审美意识的最高境界,因为它能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崭新的艺术形象。

结束语

审美教育是大语文(包括课内外)教学不可或缺的1个重要部分,人类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材料,只要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实践,潜心摸索出1套科学的方法,就1定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进1步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