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阅读教学设计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主干问题略谈

阅读教学设计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主干问题略谈

□舟山二中 王舟勇

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常令我们的年轻教师无所适从。其实,只要把握好教学设计中的核心环节,阅读教学就会有思路,有质量,有底气。

举个例子。《鸿门宴》里面的人物繁多,事件错综复杂。教学这样篇目,一时间真的会让人无从下手。我听过一些教师教这一篇目的公开课,总觉得他们在阅读教学设计时缺少了什么。同时,也正是这个“什么”的缺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教的人思路不甚清晰,听者的思维总是被教者牵制着走。那么,《鸿门宴》这一课教学设计的“什么”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对刘项斗争起到关键作用的东西。如果能够拎出这个“什么”,就能解决设计的核心问题。

有人从刘项两人的性格入手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做本也无可厚非。但从文本内容的侧重来看,性格问题似乎并不是作者想要突出的。文本交代了众多人物的言行,作者像是要揭示双方阵营的某种反差。如果细细比较刘项各自部下的表现,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项羽集团,真正能够给予项羽帮助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季父项伯为了一己之私,连夜通风报信,被刘邦糖衣炮弹击中,而后成为刘邦集团的有力外援;都尉陈平于刘邦逃脱之际出去召唤刘邦,眼见着张良众人密谋逃跑,却不积极采取行动,任由刘邦“置车骑而去”;而亚父范增,作为项羽集团的核心成员,是一个真正能为项羽未来考虑的人,可惜有点师心自用,与项羽的沟通不够,同时,作为一个谋士,盘算也很不周密,在一个小小的宴会场所,竟未能挑选一个武艺超群的刺客去结果刘邦,而令良机痛失,遂成千古恨事!而刘邦集团则不同,为刘邦出死力者甚众。谋士张良“为韩王送沛公”,大难临头却心怀忠义,谈吐间胸襟坦白,行事时缜密周到,可谓殚精竭虑义薄云天;参乘樊哙有勇有谋,闯帐护主,外在看似粗俗鲁莽,内里却是如发心细,正是他,硬生生把刘邦救离虎穴。在这场斗争中,刘邦就是因为身边有这样的一些追随者,才化险为夷,最终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所以,从这点上看,正是双方阵营的人心向背决定了鸿门宴的结果。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类似“项羽的手下支持项羽打刘邦么?”“刘邦的手下面对重重杀机团结一致么?”这样的主干问题,让教学的内容始终围绕着这个“什么”展开,既把教学的内容积极整合起来,又能够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里,最后水到渠成地获得文本真正要告诉他们的思想层面上的一些东西。而通过《鸿门宴》的学习,学生们就可以从中获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否用对人决定事业的成败”“人心齐泰山移”等良好的教益。

有教师提倡“一节课就讲清一个问题”,这个提法是相当有道理的。事实上,一节阅读教学课的设计,如果能够抓住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干问题,考虑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探究,那么,阅读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这个主干问题的设计,却是大有讲究的。

一要紧扣文本,领悟其中意旨。我们应该了解,主干问题的设计是依托作品主旨进行的,如果文本解读得到位,设计的主干问题就能够提挈文本内容,引领学生开展有益而深入的文本探究。反之,则不然。苏教版《语文必修二》里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品,可是许多教师觉得难教。的确,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历史事件的久远性、作者表达习惯的独特性等因素制约着文本的解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就更应该作为文本解读的着力处。只要细读文本,就会形成“标题为何用省略号?”“一个中学生为何为何走上战场?”“为何炮声和阵亡将士纪念碑在主人公的心目中会如此优美?”“既然回到了母校为何不敢马上确认?”“为何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布置”“认出了比尔格勒却为何不喊名字只喃喃地说‘牛奶’?”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主人公内在的思想变化。参战前狂热,受伤后“震撼”,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在促使其转变呢?那就是作品要告诉世人的真相:军国主义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这个作品理解到这一层,才算解读到位,也只有理解到这一层,主干问题的设计才有了依托。可以形成这样的主干问题:是什么促使主人公在参战前和受伤后对于战争的感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主干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概括主人公参战前和受伤后两段经历,深入去探讨主人公思想变化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年轻教师们明白了这个点,就能形成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教师深入文本生成问题——找准解读着力点——领悟文本的主旨——设计主干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

二要根据体裁,依循一般思路。前些日子有一个高中语文年轻教师阅读教学设计大赛,设计的文本是欧阳修的《秋声赋》。从设计的教案来看,绝大部分年轻教师,还没有具备根据文本主旨迅速地从文本中提取主干问题的能力。事实上,这些年轻的语文教师们已经比较到位地理解了《秋声赋》的主旨——“人事忧劳甚于秋之肃杀”。可是,在主干问题的设计上,却显得不够周密有点避重就轻顾此失彼了。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体裁意识的缺乏。因为,同一类体裁的文章,有其相同的体裁特征和行文思路。就散文而言,“形散而神不散”是其主要特征,“引入”——“铺陈”——“升华”是其一般行文思路。《秋声赋》围绕主旨,逐层表达作者对于“秋声之悲”的独特见解。第一层引出秋声之悲;第二层多方铺展,揭示“秋声之悲,悲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后表达对人生的深刻认识:“秋声之悲,更悲在原本可以拥有一秋的人生,却因为人事忧劳而不得完全拥有”。若能根据体裁依循一般思路,对文本进行如上解读,主干问题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它可以设计为“秋声之悲,悲在什么?”。我们知道,无论记叙性的,还是议论性文本,总也是有其这一类的特征,把握这些对于阅读教学的设计是十分有益的。

三要开渠引流,吸收众人见解。语文阅读教学主干问题的设计,应该是一项开放性工作。懂得借鉴,善于吸收,方能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好。就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来说,年轻的教师们,大多会依循悼辞的一般写法,来设计主干问题。而我却发现过与众不同的一例,设计者把主干问题设定为“马克思主要贡献中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引导着学生去发现作者行文构思的匠心之处。这样的设计让阅读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所以,语文教师要依循更适合所教学生标准,善于辨别,比较优劣,在阅读教学的主干问题设计上越做越好。

事实上,阅读教学的主干问题设计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如果用一篇议论文章来比喻一节课,那么,设计一个主干问题就好比提出了一个中心论点。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同时,也只有围绕了这个“中心论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层面的探讨,逐渐深入的挖掘,才能得以实现。这样看来,语文教师还真得重视主干问题的设计,不断从阅读教学中获得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