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要门与弘愿选自《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要门与弘愿选自《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首先我们来看要门与弘愿的***同点:

对于正在圣道修行,还没入净土门的人,可以先向他介绍要门,告诉他可以拿他的定善、散善回向求生极乐,这样引导他。他已经回向求生极乐 了,就要更进一步了,要求他不能老是在这里杂行杂修,应当转过来专修念佛。

要门、弘愿都属于净土门,都是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大***同点。

我们来看一下要门与弘愿的不同点:要门是释迦牟尼佛根据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讲的;弘愿呢,没有经过请求,释迦牟尼佛不请自说。要门呢就是释加佛“你问我,我来回答你,我当然先就你的根机来讲;你的根机成熟了,再把我想讲的和盘托出”;弘愿呢 是阿弥陀佛没有人请“不请”,主动讲的话,当然就是我自己本来想讲的。要门是顺着众生的根机;“不请”就是阿弥陀佛主动来救度我们。

要门是释迦牟尼佛以定善、散善统摄一切法门,回向求生净土,开启往生净土之门。“显彰”,是阿弥陀佛显彰。这透露出弥陀本愿救度的信息。阿弥陀佛的本愿,叫“别意弘愿”,它特别。

定散二善——要门,它就有“通意”,跟普通的教法有***通的地方,也修定善,也修散善。但是,念佛非定非散。念佛,你说定善,它不是;你说是散善,它也不是。它是弥陀本愿救度。定善的根机当然可以念佛,散善的根机也可以念佛,定机、散机念佛都可以平等往生。念佛是往生正定之业,非定非散,超定超散。

“别意弘愿”有多种特别 :

摄机特别,弥陀本愿救度,凡夫为本,以下根之人为主要对象,上根之人为辅助对象;其他法门是以善人、上根利智为主要对象,下根罪人为辅助对象。大家注意啊,这点很特别。无论哪种根机,都在弥陀救度的范围之内。

行法特别,弘愿是专念弥陀一佛,而要门是靠定善散善种种修行的功德来回向。

利益特别,无论怎样下劣的凡夫,只要专称佛名,都可以到极乐报土成佛,这个利益超越一般法门。特别就特别在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印光大师直接说为“特别法门”。

要门,表面来看,是《观经》当中讲的修定散二善回向求生;而弘愿,主要是《大经》的思想,所谓“言弘愿者,如《大经》说都要乘阿弥陀佛的愿力, 在《观经》这部经之内,是以《大经》阿弥陀佛的本愿作为根本的法理依据。

在修持方面,要门是修持定善和散善;弘愿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在修行方面,有定散和念佛的差别。

如果我们念佛,把它当作息虑凝心的方便,当作废恶修善的手段,这样想虽然也是念佛,但是你没有乘上佛的本愿力,你是把念佛当作修定善和散善的手段。

弘愿直接乘佛愿力,可以不回向。定散二善,一定要回向。定散二善如果不回向,决定没有往生的道理。因为五戒十善、种种禅观修法,本来的因果不是导向极乐世界的。

可是念佛不一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到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去,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只要专修念佛,即使不再单独回向,也自然成为往生之业,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到阿弥陀佛那里,就到极乐世界去。

修别的法门,诵经,念咒,各有其感果的功能,若不回向,就不能得到往生的结果。

要门说“求愿往生”就是说以自己所修的定散二善的功德来希望得到往生的果报。而弘愿是一切善恶凡夫能得生,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要门的作用主要在发起求愿往生的心,要门本身能得到往生吗?不能!往生靠的还是佛力,必须进入弘愿,才能得到往生。所以要门是方便,说要门是为了归于弘愿。

《观经疏o玄义分》就说明往生唯在弥陀本愿。又说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弘愿是往生正定之业,“实时入必定”,决定往生,无任何不确定性;要门回向有不确定性,若归附弘愿,具足三心,即得往生,否则不能往生。

在摄受根机方面,有“善机”和“善恶根机普遍摄受”的差别。要门,要么修定善,要么修散善。定善,息虑凝心,这个要求就很高了;若不能修定善,至少要修散善——废恶修善,这样才可以“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大家要注意啊,要门摄受的是善凡夫,是修善业的众生。

弘愿不一样。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善凡夫当然可以靠弥陀本愿救度,恶凡夫更要靠弥陀本愿救度;恶凡夫靠弥陀本愿救度,善凡夫还是要靠弥陀本愿救度,所以说“一切善恶凡夫”,无一遗漏。摄机广大,不择众机,这是弘愿的超胜之处。

释迦牟尼佛虽然开了八万四千法门来利益众生,还是有很多众生遗漏了,不能通通包揽。要门是以善众生为对象,仍然会遗漏罪业众生。可是弘愿就不一样,十方众生无一遗漏,遍揽无余。

要门,修行靠回向自己的定散二善,多少带有自力。弘愿,专称弥陀名,完全靠佛力,所谓“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自力跟佛力怎么能比呢?那么要门能不能往生?能。要门能往生,弘愿更能往生。

要门往生,靠的是定散二善之力吗?不是,不论定善、散善、念佛,只要往生,靠的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要门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不过,释迦牟尼佛讲要门是“虽说”。“虽说”就是有委曲,就不是他正直想讲的。而弘愿呢,是直接要说的。所以,有“虽说”和“直说”的差别。

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到最后结尾才敞开心门,露出真实——“佛告阿难 :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就是弘愿。他不讲那么多了,定善、散善不讲了,正直舍方便,单独讲念佛。

所得利益不同。定散二善如果回向求生,也能往生。不过,往生到哪里呢?极乐边地。根据《无量寿经》所讲,“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在莲花胎里五百岁花不开,不能见三宝,不能供养诸佛菩萨,不能听经闻法。而专修念佛直接到报土,花开见佛,利益更大。

“望佛”就是“望佛本愿”。释迦牟尼佛讲弘愿,心中看向阿弥陀佛那一边,讲要门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根机来讲的——“顺机”。一个是“望佛本愿”,一个是顺机的凡情,那就不一样了。要门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弘愿、一向念佛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专修念佛正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所谓“意在众生”。定散二善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是方便意,不是真实意。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就在于让一切众生专修念佛,乘佛本愿得生极乐,不要迂回杂行杂修那样就往生不定。

释迦牟尼佛讲完《观经》,最后不付嘱定善十三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单独付嘱弥陀名号,“持无量寿佛名”,这是弘愿。

定散二善,行法种种,杂多不一。弥陀弘愿,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专一不杂。释迦牟尼佛为何要说定散二善呢?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说 :“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是为了证明、赞叹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功德庄严,发起我们欣慕向往的心,愿求往生。怎么去呢?仰仗彼佛弘愿,专称彼佛洪名。

以定散二善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赞叹阿弥陀佛的本愿。

善导大师又说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标”是标指,如路标,指明方向。定善和散善,像是一个指路牌,指示的方向是“专称弥陀名号”。定散为能标,念佛为所标。《观经》最后,阿难问 :“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世尊答以“持无量寿佛名”。所以,“要”指的就是念佛。要门,即是进入念佛的门户。世尊通过定散二善,引导众生进入专修念佛,故以定散二善为入念佛之门,称为要门。

最后我们来看要弘分判的现实意义,要门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引导,弘愿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实本怀。要门是方便,是引导进入真实的,在众生根机成熟之前,是肯定不能少的。通过这些的了解,你就可以从要门转入一向专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