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诗人杨牧去世怎么回事?

诗人杨牧去世怎么回事?

诗人杨牧于3月13日下午在台北市国泰医院去世,享年80岁。

诗人杨牧本名王靖献,1940年9月6日出生于台湾省花莲市。彼时台湾尚处于日本管制下,童年时代的杨牧也只认识台语、日语和部分阿美语。1946年,六岁的杨牧成为进入花莲市国民明义学校,开始学习国语,并接触了《血滴子》《水浒传》《西游记》等汉语作品。高中时期,以“叶珊”为笔名,向诗歌杂志投稿。

1972年,他开始将笔名从具有浪漫色彩的“叶珊”改为更显沉郁的“杨牧”,由此也标志着他诗歌风格的转变。

叶珊时期的诗歌作品,受《诗经》与浪漫主义诗歌影响较大。在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中,又尤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为最。在进入大学时,杨牧主修的专业为历史系,后因为兴趣不和,杨牧将专业转为英文系,1964年,在前往爱荷华大学学习的时候,杨牧还接触到了古英语的魅力。

在笔名更换为“杨牧”的年代,也正值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非常强烈。杨牧不仅更换了笔名,在诗歌写作上,也在浪漫主义之外增添了大量现实反问,尝试以诗歌介入现实。

例如在大陆较为知名的那首《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在这首诗中,杨牧用诗人的方式给出回应,“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对着一壶苦茶,我设法去理解/如何以抽象的观念分化他那许多凿凿的/证据”。1978年出版的作品《北斗星》也被认为是朝着中国新诗秩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台湾小说家王文兴语)。

1984年,杨牧还出版了散文《交流道》,以更直接的文字观察社会现象。

2012年,杨牧将诗歌授权给《中国新诗百年大典》,这也是杨牧首次向大陆出版社正式授权。此后,杨牧的诗集开始逐渐出版。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牧的早年回忆录,《奇来前书》。诺奖评委马悦然非常喜欢杨牧的作品,因此,杨牧也被一度认为是非常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语诗人。在晚年,杨牧回到故乡花莲教学,经常下课后在湖畔与学生一起读诗。他依旧写诗,并一直坚持用古朴的钢笔和过时的打字机。

杨牧作品融古今、中外于一体,在诗歌、散文和文学翻译方面留下了大量独具一格的文本。面对这些文本,我们应作何评价?我们采访了同为花莲诗人的陈黎。他认为:“整体来讲,杨牧的诗歌立足于中国(加上西方)的抒情传统,在看似古典的、委婉典约的风格中,蕴含极大的张力、爆发力……仅从文学创作的艺术性成绩来讲,我想杨牧老师或许可以称作台湾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