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三试科举一心为民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已去世,其后的他便由哥哥和嫂嫂抚养成人。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上。直到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才考上了进士,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任命他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沿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这种说法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已充分说明了韩愈的爱民之心。
后来,韩愈又从潮州移袁州。不久回朝,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
政治主张文学思想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今存300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风豪放雄奇。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其次,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韩愈的代表作有《南山诗》、《陆浑山火》、《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听颖师弹琴》等。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他在教育上也卓有成绩。他的伟大成就和贡献,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