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小说的伎俩之一,是很好的阅读口感,看他的书很容易让我联想最寻常的愉快聊天,夜深人静时,读他的书保证你可以独自哑然失笑十几次。第二伎俩则是他写作时不疾不徐的表达节奏。我从前有好多年的阅读时间,都被浪费在那些号称“寓教于乐”的小说、散文上了。结果完全不乐的阅读之后,所谓的寓、教功能也根本没有体会得到。《光荣日》作为魔幻现实小说,本事还没有大到让我在哑然失笑之后再放声大哭的程度,可在韩寒的天生幽默背后,我却能感觉到他一直的悲悯与忧伤。
《光荣日》的第三个伎俩,是它的鲜活。就像书中所言:“到了毕业分配时候,这些人主动放弃了分配,跟随大麦来到了孔雀镇。大家坐着慢火车,摇摇晃晃,穿过一座山,再穿过一座山……”湿润润的语言丰富感与匪夷所思的荒诞想象力,一直都是韩寒写作特别吸引我的内在驱动。我能想象韩寒的整个精神世界,始终都驿动于对生活现实的敏锐逼视之中。而现在有很多作家的小说,却更让我猜疑,他们是不是早已远离现实人生,整天憋在斗室里幻想,到底能不能藏之名山传诸后世?韩寒恐怕从没想过要写名著,因此他的文字自然就非常通泰而自由了。
有人这样评论:“今天阅读《光荣日》,是我首次通读韩寒的文字,我在读之前,提醒自己睁大眼睛,不要错过又一个年少老成的加缪或德·拉马丁。但在一口气读完之后,我发现就算错过,顶多也只是错过又一个古龙。”
这就是很多评论人对韩寒作品的预设:先拿一些名著作家的大帽子高举高打,然后看完韩寒作品才如释重负地弹冠相庆:“哈哈!你终于不是谁谁谁吧!”可我很赞同“一口气读完”这句漫不经心的不自觉评价。能不能“一口气读完”,其实是我判断一本小说的关键。至于韩寒是否加缪或者古龙,这种“寓教训于评论”的揠苗助长阴暗心理,我是完全无法理解。中国作家的小说我也读过不少,但能像韩寒这样,写到让我不停发笑、颇有收益的,却很少。这难道不可以成为喜欢韩寒的原因吗?难道非要他是加缪或古龙,读者才应该去膜拜他吗?
我本人是先从博客知道了韩寒,很是喜欢。后来经过认真采访,知道他最喜欢的是赛车,而业余靠写一些东西糊口度日、稿费多用于赛车的昂贵花销,可他的书就是畅销得很!
这些难道还不足够成为一位年轻作者业余写作的理由吗?所以我对韩寒作品心里根本就不会有那种“时刻准备着”的愤愤排斥心理。从来就只当看一位赛车手的业余作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