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阅读的技巧

阅读的技巧

如何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科学家已经进行过无数次研究,试图从高手身上找出高效的秘密。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美国就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的调?。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些阅读 速度超过1 500字/分钟却仍然能够深度理解文章含义的“稀有动物”,对他们进行长期观察,希望总结出最佳的阅读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阅读高手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 眼球的运动方式。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效率最低的眼球运动方式。那些阅读速度低于300字/分钟,而且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很低的人,往往就是这样逐字阅读 的:

 图3–2?阅读速度低于300字/分钟的人的眼球运动图

 如果你的阅读速度略快一些,那就说明你的眼球不需要如此频繁地运动与对焦。一般来说,一分钟能读800个字的人阅读每行文字只需对焦2~3次:

 如果我们按照上图的模式来移动视线,大脑就不再需要逐一拼凑每个词语。一旦大脑可以直接按照语义单元来处理读到的信息,阅读速度自然就会有所提高。流 畅的阅读能够给左脑带来足够的信息输入,右脑也能得到充分地运用。大脑没有空闲的空间用来开小差了,我们自然就会感觉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了,阅读效率得到 了明显提高。良性循环就是这样开始的。

 图3–3?阅读速度低于800字/分钟的人的眼球运动图

 阅读速度的上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眼球每次读入的字数。如果逐字阅读,那么阅读速度一般只能达到240字/分钟。一旦眼球运?的方式有所改变,每次眼 球运动能够读入2~3个字,速度就会马上提高到480~700字/分钟。但我在这里仍然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些数值都不是硬性指标。我之所以把它们列举出 来,只是为了让大家对不同水平的阅读速度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当你真正翻开一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每分钟究竟是看了700字还是750字就不是特别重要了。 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高效的理解和消化才是阅读的最终目标。而且,我们还必须学会灵活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策略。 比如,复习考试时的阅读重点显然应该倾向于理解和记忆,出于时间的考虑,我们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也会相对高一些。但如果是为了消遣娱乐而阅读文学作品,我们 就可以相应地放慢一点速度,着重欣赏和品味。

 (责任编辑:速读记忆)

 读书的目的与方法

 阅读可以分成四种情况。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象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第三种是经典著作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象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第四种阅读方法是麻醉性的阅读法。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年轻人的麻醉阅读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原因。

 超级速读训练法

 ①训练场所,请选择安静的房间。声音嘈杂的地方,精神总容易分散。

 ②使用隐形眼镜的人,请改戴一般眼镜。

 ③训练时间请严守一天一小时,如果一天几小时的话,会致使眼睛及神经系统疲劳、头痛,眼痛等情况发生。

 ④训练开始前,请记录视力。现在的速度、目标。

 训练教程说明

 这里介绍的训练教程,期间设定为30一60天。组合了第二课讲述的各种训练法,每天训练1小时。

 时间之所以具有30一60天这样的幅度,是因为年龄等个人的差异,学习的进度也会出观差异的缘故。在前面就讲到过,中学生等年青人提高的速度就快。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需要的时间就会多些。

 再有,对训练所抱的态度和方法是很重要的因素。一定要真心认真练,并具有自己绝对能速读的信念。

 速读中扩大视野和扩大字符视野

 得快慢之一取决于视野的大小,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加速阅读,比如:快速扫读等。这种方法对眼睛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是加强眼球的快速转动;但是无论你的眼球转的有多快,你得阅读速度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性。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目十行就不是这种用眼的方法了,而是通过视野的扩大来实现的;当然人们所说的多少万,几十万字每分钟都是使用的这种用眼方法,并且没有像扫读那样带来的限制性。

 在这里就要牵扯到字符与视野的区别了。从概念上来讲,视野比字符要更广一些;也可以说字符包含在内。对于速读来说扩大视野没错,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确切的说扩大字符是更准确的'。相对来说扩大视野简单容易些,扩大字符就要难一些了。举例子来说:我们平时一眼能看到4幅图画,但是通过短暂的视野训练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8幅图画了,很简单;你也有同感是不是!但是图画中的字您能全部看清楚嘛?肯定地回答是:不能。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就是概念不清。其实准确地说,速读最终是要通过扩大字符实现的。同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训练速读的朋友总是理解记忆不好,总是卡了壳,最终失败。原因就是总觉得视野扩大了,的确没错,但是您的字符到底扩大了多少呢?仔细测测看,一眼能看到的字不多吧。这是因为总觉得了,已经没有没问题了,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错觉;事实上字符很小,想想看这种表面性的阅读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理解和记忆呢?要想取得快速阅读的同时拥有好的理解和记忆,自己的字符一定要过关,否则就是徒劳无功了。可怕的是,直至失败了还未知失败的原因!

 顺便多说几句,扩大字符(扩大视野)至今仍是令人头疼的一项训练,往往也是致命的。这不仅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训练才能见效,更重要的是要有顽强的毅力。有的朋友始终就是无法扩大自己的字符或是扩大到一定的字数时再也扩大不了,也有的朋友在短时间内扩大字符的字数令人惊叹;这毕竟是少数。您要明确的是,速读就是一项很艰辛的训练课程,难度也不容低估;但是训练有成后给您带来的效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作上都是不可言喻的阿。为此,无论有多难,咬咬牙坚持下去;请坚信:阻力越大,成功就越大!

 现在代文阅读四步法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诀窍: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比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句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目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说明文和议论文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四、“瞻前顾后”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直捷更快速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总之,掌握这四部法并加以适量的训练,现代文阅读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感兴趣的话,试试吧。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追求与思辨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梦想一直是几千年来古今学子们追求的两个最高学习境界,一是超人的阅读技能“一目十行”;二是天才的记忆能力“过目成诵”。现实是这两种最高境界的实现却有着极其不易和特别艰难过程。

 由于我们大多数人身边鲜见具有“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本领高手和奇才,往往只能在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领略到他们的风采,不由得让大家产生一些忧虑和疑惑。尤其是那些性急又致力提高读书能力的莘莘学子们,在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既企望成为这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超人;又怀疑这个世界上是否真有这种奇人和天才的矛盾心态。为了排解这两个方面的疑惑和问题,笔者本着抛砖引玉之目的,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供大家探讨与思辨。

 一、古代中国社会就有许多“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奇才。

 古代中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奇才与高手在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多有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大天文学家张衡当时就具有“一览便知”的本领,并依据其本领能对天文科学深有研究。在《后汉书?张衡传》描写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 可见张衡的速读记忆功夫如何了得。《晋书》载:“符融下笔成章,耳闻成诵,过目不忘。”东汉无神论思想家王充“好博学而不守章句”,青年时期常到洛阳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南史》卷八,后宋的宋武帝则“读书七行俱下”(《南史》卷二)。南宋刘克庄的《后村集》也有“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之句。班固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断代史《汉书》的作者。他自幼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但求通晓大义,不在句读上下死功夫,终成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又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记载:诸葛亮和徐庶等人一起读书,他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最后终为雄才大略,辅佐刘备得三分天下。

 中国古典名著在《三国演义》第60回中,关于速读的描写就生动地反映了古代速读高手张松典故:“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写道:杨修向张松吹嘘曹操的才华,命人从箱子里拿出曹操的《孟德新书》,称是曹操仿孙子13篇而作。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后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杨修不信。张松立刻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竟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说:“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后便命令扯碎其书烧掉。后人有诗称赞张松说:“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其貌不扬的张松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的速读本领已经让恃才放旷的杨修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足见其厉害。

 《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携一本《会真记》在园中读,看到黛玉正要去葬花,便放下手中的书。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很快两人便用书中主人公的话对答。宝玉很感惊奇。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一对男女主人公看来早已是快速阅读的高手了。

 二、近现代世界上有许多伟人、名人就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高手。

 在阅读学家们的研究中无一例外地发现,古往今来的世界上那些知识渊博的伟人和卓越人士所具有快速阅读能力除了他们的天份外,更多地是经过艰苦的学习、训练实践后才达到的。

 法国的拿破仑就是一个酷爱读书,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能在一天内读完20本书,即使外出或率军队远征,也要让人带几十箱书籍来供他阅读。在一次和俄国沙皇作战时,拿破仑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书也被俄军缴获。回国后,拿破仑凭记忆开出清单,派人重新购置,当人们将清单和上次的书单核对时,发现竟然一模一样,无一差错和遗漏。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有一次和制造商们约好某一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样子都送来,在客人们来的前一天晚上爱迪生集中精力将有关这个部件的书全部看了一遍。第二天,爱迪生就对客人们头头是道地讲起来。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用了11天才读完。

 斯大林是一位速读能手。1938年夏,几位苏联红军将领来到斯大林的住宅,看到办公桌上堆着一厚叠印刷厂送来的新书,大为惊愕。斯大林笑着说:"无论如何,我每天一定要读完500页书,这是我的定额"。....

 文学家高尔基,也是具备令人吃惊的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看书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后来,前苏联学者研究出来的垂直阅读法,可能就与这些记载的线索有关。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40多岁就当选此职,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他每分钟能阅读1200多个英文词,而一般美国人的阅读速度仅为200多个英文词。肯尼迪的阅读速度是一般美国人的五六倍。他曾提出过"平面凸现"的阅读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机镜头一样,可以一次阅读整整一页的内容。另外一名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都是一个快速阅读的高手。据记载,他常常是眼睛一扫,就可以看完一段文章;一坐下来,就看完一本书。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当选之后,就专门抽出两个星期时间,请专家来为他传授快速阅读,以便到白宫后能及时处理由总统签发的堆积如山的文件。象肯尼迪、布什等美国历界总统中大多数都是速读高手,甚至是速读协会的成员。

 中国也不乏快速阅读的高手,联想集团的主席柳传志每天要进行约十万字的阅读,以便及时把握IT行业的高速变化。之所以这些中外名人都掌握快速阅读的能力,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它恰恰说明了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功技能。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这个能力的重要性就进一步的突显出来了。

 显然,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他们具备异乎寻常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具有密切关系的。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梦想一直是几千年来古今学子们追求的两个最高学习境界,一是超人的阅读技能“一目十行”;二是天才的记忆能力“过目成诵”。现实是这两种最高境界的实现却有着极其不易和特别艰难过程。

 由于我们大多数人身边鲜见具有“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本领高手和奇才,往往只能在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领略到他们的风采,不由得让大家产生一些忧虑和疑惑。尤其是那些性急又致力提高读书能力的莘莘学子们,在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既企望成为这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超人;又怀疑这个世界上是否真有这种奇人和天才的矛盾心态。为了排解这两个方面的疑惑和问题,笔者本着抛砖引玉之目的,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供大家探讨与思辨。

 一、古代中国社会就有许多“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奇才。

 古代中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奇才与高手在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多有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大天文学家张衡当时就具有“一览便知”的本领,并依据其本领能对天文科学深有研究。在《后汉书?张衡传》描写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 可见张衡的速读记忆功夫如何了得。《晋书》载:“符融下笔成章,耳闻成诵,过目不忘。”东汉无神论思想家王充“好博学而不守章句”,青年时期常到洛阳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南史》卷八,后宋的宋武帝则“读书七行俱下”(《南史》卷二)。南宋刘克庄的《后村集》也有“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之句。班固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断代史《汉书》的作者。他自幼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但求通晓大义,不在句读上下死功夫,终成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又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记载:诸葛亮和徐庶等人一起读书,他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最后终为雄才大略,辅佐刘备得三分天下。

 中国古典名著在《三国演义》第60回中,关于速读的描写就生动地反映了古代速读高手张松典故:“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写道:杨修向张松吹嘘曹操的才华,命人从箱子里拿出曹操的《孟德新书》,称是曹操仿孙子13篇而作。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后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杨修不信。张松立刻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竟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说:“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后便命令扯碎其书烧掉。后人有诗称赞张松说:“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其貌不扬的张松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的速读本领已经让恃才放旷的杨修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足见其厉害。

 《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携一本《会真记》在园中读,看到黛玉正要去葬花,便放下手中的书。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很快两人便用书中主人公的话对答。宝玉很感惊奇。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一对男女主人公看来早已是快速阅读的高手了。

 二、近现代世界上有许多伟人、名人就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高手。

 在阅读学家们的研究中无一例外地发现,古往今来的世界上那些知识渊博的伟人和卓越人士所具有快速阅读能力除了他们的天份外,更多地是经过艰苦的学习、训练实践后才达到的。

 法国的拿破仑就是一个酷爱读书,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能在一天内读完20本书,即使外出或率军队远征,也要让人带几十箱书籍来供他阅读。在一次和俄国沙皇作战时,拿破仑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书也被俄军缴获。回国后,拿破仑凭记忆开出清单,派人重新购置,当人们将清单和上次的书单核对时,发现竟然一模一样,无一差错和遗漏。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有一次和制造商们约好某一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样子都送来,在客人们来的前一天晚上爱迪生集中精力将有关这个部件的书全部看了一遍。第二天,爱迪生就对客人们头头是道地讲起来。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用了11天才读完。

 斯大林是一位速读能手。1938年夏,几位苏联红军将领来到斯大林的住宅,看到办公桌上堆着一厚叠印刷厂送来的新书,大为惊愕。斯大林笑着说:"无论如何,我每天一定要读完500页书,这是我的定额"。....

 文学家高尔基,也是具备令人吃惊的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看书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后来,前苏联学者研究出来的垂直阅读法,可能就与这些记载的线索有关。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40多岁就当选此职,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他每分钟能阅读1200多个英文词,而一般美国人的阅读速度仅为200多个英文词。肯尼迪的阅读速度是一般美国人的五六倍。他曾提出过"平面凸现"的阅读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机镜头一样,可以一次阅读整整一页的内容。另外一名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都是一个快速阅读的高手。据记载,他常常是眼睛一扫,就可以看完一段文章;一坐下来,就看完一本书。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当选之后,就专门抽出两个星期时间,请专家来为他传授快速阅读,以便到白宫后能及时处理由总统签发的堆积如山的文件。象肯尼迪、布什等美国历界总统中大多数都是速读高手,甚至是速读协会的成员。

 中国也不乏快速阅读的高手,联想集团的主席柳传志每天要进行约十万字的阅读,以便及时把握IT行业的高速变化。之所以这些中外名人都掌握快速阅读的能力,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它恰恰说明了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功技能。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这个能力的重要性就进一步的突显出来了。

 显然,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他们具备异乎寻常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具有密切关系的。

 怎样才能做到吸气的时间和呼气的时间为1:2

 进行丹田呼吸时,应该努力争取达到“深、细、长、静”的程度。

 一般来讲,丹田呼吸的难度在于对呼出去的气流的控制,而和往腹内吸气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谓深,就是吸气时要气贯丹田。这个比较容易,吸气时,只要尽量努力多吸,尽量努力让吸进来的空气往下走就行了。这时应该感觉到小腹部因充气而往外膨胀(即顺式呼吸)。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均匀地、舒缓地吸气,不要用力过猛而挺胸、耸肩。

 所谓细,就是要使呼吸的气流(特别是呼出去的气流)绵软纤细。呼气时,最关键的是要控制好往外走的气流,使其尽可能地均匀、缓慢、细小(就像游泳时在水底下潜泳一样),这样才能维持比较长的时间,达到我们要求的时间差。

 所谓长,就是呼和吸的时间都要比平时长。只要控制好进出的气流,能够做到绵软细小,就自然能够延长时间了。

 进行丹田呼吸时,一定要保持绝对的安静,自己不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如果自己能够听得见呼吸的声音,就说明对呼吸的气流——特别是呼出的气流——没有控制好。

 如果有的朋友练过气功,其中的呼吸和我们的要求不一致,也可按照原来已经练习惯了的方式进行丹田呼吸。不必硬性地改变过来。因为,几乎所有的气功都对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开慧益智有效果。如果硬要强制性地改变过来,就会因一时难以适应而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