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产生于公元前四世纪。即我国历史上战国时代后期。是继《诗经》古朴四言诗以后,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按其本意。是指楚地歌谣的意思。它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者,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
这里呢,我补充一个知识。楚辞虽然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屈原,但是当时却还没有出现楚辞这个名称!“楚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张汤传》“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这里才出现了最早的“楚辞”这个名称。而后!刘向把屈原宋玉和汉代人效仿这种文体写作的作品汇编成了集。称作《楚辞集》。从此,有了专门的楚辞集子。但是!这里水榭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刘向编的集子已经亡佚,所以么,各位不用煞费苦心去百度这本集子了。
首先呢,楚辞的产生和楚地的民间文学——所谓的“楚声“楚歌””有直接的关系!
当时,楚国音乐和民歌被称作“南风”或者“南音”。战国时期属于楚国时代特有的乐曲如《涉江》,《九歌》,《九章》,《九辩》,《阳春》,《白雪》等曲目,我们还可以在楚辞里边看到!直至于汉代,楚歌还是很受人欢迎的。比如啊,史记中的“四面楚歌”。所谓楚歌,楚声到底如何,嘿嘿,其实我们也难以详知。但是从古人文献保存下来的先秦楚地歌辞来看,它们和其他地方的歌谣确实不同。。大家可以读读《孺子歌》《越人歌》。。。我懒惰一下,不引用咯
据记载,《孺子歌》,《越人歌》这些都是楚辞产生以前的南方歌曲。它们和《诗经》诗篇不同,都不是整齐的四言诗。而且几乎每一句末尾以语助词兮字。这正是楚辞诗体的突出特点。读到这些,我们可以体会到南方民歌和楚辞密切的关系。
另外呢,对于楚辞体影响最大的还是楚地民间巫歌。据记载,楚人迷信巫鬼,重视祭祀。而祭祀神鬼的巫歌往往“歌舞乐”结合在一起。抒情性比较强。还兼有一定的故事性。这种祭祀歌谣对于楚辞体的诗歌创造有直接的影响。比如,《九歌》就是民间祭祀乐歌基础上写成的。
《招魂》也是根据民间招魂词写法写成的。这里我们看到楚辞作品与这类楚国民间文学的密切关系。
当然,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比如《天问》《橘颂》,句式和诗经比较像。另外。楚辞也受到了当时中国文学史散文文学高潮的影响。这里,水榭不多论述了。
接下来,我讲讲骚体赋。。。汉初的赋家追随楚辞余绪,这时最流行的就是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的骚体赋。但是它虽尚铺陈,但篇幅不长。且具有抒情色彩。句式整齐,通篇押韵。带兮字调。这时作品,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是它吸收了楚辞特点——华丽的词藻嘿嘿。夸张的手法从而丰富了自己体制。正是由于骚体赋和楚辞的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诗赋相连,初期不甚区分。而我们现在看来却有办法分出雌雄接下来讲讲骚体赋和楚辞的差别。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地区一种新诗体。而骚体赋,则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式带韵散的作品。二者是完全不同文体和形式。比如呢,赋一般是以主客间敷演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也往往有某种叙事成分,但是呢,楚辞却是以抒发个人感情的作品,并且是以诗歌这种韵文形式。楚辞“按之而逾深,尚神理”,赋,则是“恢之而弥广,尚事实”《艺概》~这便是楚辞和骚体赋根本的区别,也可以说是楚辞和赋的根本区别。这两句引用,我不解释了~嘿嘿我的懒病又犯了~所以,我的理解呢,就是说楚辞即是抒发自己感情的,尚神理,而赋(骚体赋)则多是“体物”之作,尚事实。
楚辞,骚体赋,骚体诗***同的一些写法:
(1)、一般用四字句到十字句。楚辞字数相对整齐,而骚体赋则有散文化的倾向,字数差别较大。四五七九言均有。
(2)、广泛使用“兮”字。“兮”可以解释为语气词“啊”。兮字主要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为单句句中,二为复句句末。比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这处,兮的前后就是语法相同或者相似短语,兮可以起一个并列连词作用,又如“若有人兮山之阿”中,兮连接的是单句谓语短语和地点状语。。又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像这样,兮又往往用于两重复句前一个句子的结尾,一方面可以表示停顿,一方面可以提示前后两句子承接转折。
(3)、大量铺写事物,使用赋的手法。赋的手法《诗经》已有,这是一种铺写的手段。可以起到一种反复渲染与强调作用。
(4)、一般来说,奇句不用韵,偶句用韵。
下边是朋友给我的一些骚体赋韵律问题
一、骚体赋的一般规律
根据音韵的基本规律,句子越长,语气就越不强烈,而骚句的基本格式是“实(词)实实虚实实”,很明显这个虚词是将句子分成了两段,先抑后扬,当然实际应用一般不会都是标准句式。当然这又不是绝对的,“音节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部分”,确实这样,如屈原《离骚》:“又何怀乎故都。”曹植《洛神赋》:“吾将归乎东路。”我们读来却不以虚词“乎”断句,而是(我且说我是怎么读的,杠是停顿,点是重音小停顿)“又何/怀.乎.故.都”、“吾将/归.乎.东路”这就形成了前短后长的“抑”的效果。
然后骚句两小句一大句,前一句有个“兮”,“兮”是感叹词,所以前一句扬,后一句抑。
一个小句里面前长后短的总体效果就是扬,因为他是先抑,最后是扬;而前短后长总体就是抑,我这么说也是有依据的。比如说贾谊《吊屈原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后一小句就是前长后短,虽然这一句很长,有九个字,几乎是骚句的极限了,但读来依然没有“抑”之感,因为我们从“之”断句,前长后短。
再拿你的来说,“搜索乎西北幽都兮”,你这是前短后长,得到的效果是抑,但骚句前半句有个“兮”,会形成扬,这就不和谐。如果我改成“西北幽都而搜索兮”好像就好一点,再比如“搜索乎西北幽都”可以做末句,即骚句的下半句,有没有这种感觉?这就牵扯出下一个问题:先长后短的扬句可做首句也可做末句,但抑句只适合做末句。我这又有依据,屈原《离骚》:“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首句是扬,末句是抑,如果末句改为首句,“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兮”,这就很难听。
再来讨论另一个问题,比如你的“于是乎游歇停走兮,木影隐而水波涌”并不好听,因为“于是乎”是独立的,一般是不算入骚句音节或者骈句等句的音节的。这一点在洛神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尔乃税驾乎蘅皋,抹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如果把“尔乃”算入“税驾乎蘅皋”的话就不好听,“尔乃”是绝对独立的音节。又如“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中,“于是”也是绝对独立的存在。再回过头来,你的“于是乎游歇停走兮,木影隐而水波涌”实质上就成了首四末六的极不协调的骚句。这又牵扯出新的问题.:骚句字数在基础字数上一般可加不可减。
二、“兮”和“些”
在骚体赋原本的使用中,按照吧里其他的说法,“兮”和“些”本身是区别不大的,同样是“字字字字字字兮(些),字字字字字字”。但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字产生了不同的读音,“兮”字音xi,阴平;“些”音suo,去声(但在一些输入法中没有收入这个suo音,只能用xie打出来,比如楼主正在用的这个输入法)。这就造成了怎样一个结果?我们知道,去声作为语气词时,有扬的语气。
我们熟知的有“些”的运用的赋辞应该就属《招魂》了,现给出如下片段:
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讬些。
在“魂兮归来”和“归来归来”后的一个叹号,加上这个“些”的语气作用,这句话显得格外铿锵。同样的格式,我可以给出《怀沙》的一句话:“伯乐既没,骥焉程兮。”这句话读起来就更像哀叹,当然我不是古文字学家,我不敢断言“兮”“些”两个字在古文中绝对是一样的,我也不知道吧里说这两个字一样是否有依据,我只顾自说自话:或许出于巧合,或许出于语言的原因吧,这两个字用的音调都符合语境——
《怀沙》是屈原临死之作,语气应为抑,哀叹是肯定的;而古时的做法是吼出来的,用个“些”来“招魂”,却也是扬没错。
其实主要还是得说说现代的使用吧,“兮”是骚体赋的基本,作为何时都可以用的语气词;“些”主要还是用来润色扬的部分,但“字字字字字字些,字字字字字字”的格式似乎又不那么受宠,主要还是出现在“字字字字,字字字些”或“字字字字,字字字字些”的格式中。个人认为在这两种格式中,最后一个“些”字的运用可以实现拖长音的大力感慨,如屈原《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多么凄怨而有力的呼唤!
这便是我对“兮”和“些”的一点理解。
三、押韵
骚体赋是押韵的,可能受楚辞的影响,大多数人误以为骚体不押韵,但其实楚地有楚地的方言,如果会一点音韵或造字原理的话,还是看得出楚辞其实是押韵的。如屈原《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羿淫游以弋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截取为位置不同的两段)
比如第一段中的“庸”和“降”,我没有系统学过平水韵,但我还是了解一点,在古汉语中,ing,ong,ang,eng等不管前鼻音后鼻音在一定的组合上都是押韵的(比如部分ing和部分en押韵,而部分ing又与部分ong押韵),这就可以说他们最后一个字是韵的。再来说第二段,“狐”和“家”,这个就要从造字原理来说了,中国字是形声字为主,“狐”这个字,右半边是“瓜”,表声,左半边的反犬表形,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古时他的音和“瓜”有关,可能韵母就是“ua”或者别的什么“a”,这就和“家”对上了。
以上足以说明骚体赋绝对是押韵的,但,骚体赋怎么压?首先,骚体赋(或楚辞)都是四句一节,大格式上是这样的:
句————,句————。(韵1)
句————,句————。(韵1)
句————,句————。(韵2)
句————,句————。(韵2)
也就是说,每节两个韵脚(也有例外),下一节可以换韵,但也可以不换(曹植《洛神赋》通篇只有两个还是几个韵)。然后再介绍一下骚体赋各种句式的押韵(只出示一节中的押韵)
格式一(字多字少看情况自定):
字字字字字字兮(些),字字字字字字(韵)。
字字字字字字兮(些),字字字字字字(韵)。
格式二:
字字字字,字字字(韵)兮(些)。
字字字字,字字字(韵)兮(些)。
格式三:
①
字字字兮(些)字字字,字字字兮(些)字字字(韵)。
字字字兮(些)字字字,字字字兮(些)字字字(韵)。
②
字字字兮(些)字字字(韵),字字字兮(些)字字字(韵)。
字字字兮(些)字字字,字字字兮(些)字字字(韵)。
(以上①、②常有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