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老天仓什么意思

老天仓什么意思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英文名称

FillpositionsInsection

背景简介

填仓节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载道:“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毕竟而去,名曰填仓。”“填仓”意即填满谷仓。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帝不顾人民死活,照样强征皇粮,以致连年饥荒,饿殍遍野,尤其在年关,穷人走投无路。这样,给皇帝看粮的仓官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并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焚。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是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农民用柴灰洒圆圈于地,内放各种作物种籽,用瓦盖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满仓。也有正月二十为小填仓的习俗。 填仓节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日,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正月二十五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撤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按照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五填仓,是为了纪念一位好心的无名氏仓官。填仓节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按照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五填仓,是为了纪念一位好心的无名氏仓官。

节日由来

在古代,填仓节(Fillpositionsinsection)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每当节日到来,民间亲朋往来,佳肴盛餐,醉饱方归。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样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国北方民间都要过填仓节。在华北农村.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可见北方人民生活的俭朴了。填仓节

立春以后北方还有填仓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必竟而去,名曰填仓。”关于此节又一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中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可是封建帝王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样,横征暴敛,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却说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件事发生在正月二十五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于是相沿成俗,这一天便成为“天仓节”,后来成为填仓节。不过,后来填仓的意义扩大了,人们又赋予了其它各种不同的含义。在北京,正月二十三是“小填仓”,“大填仓”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此俗曾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北方地区盛行。关于填仓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这一天要吃饱吃足,这样一年都不会挨饿,会很顺心。实际是以酒食饱腹为填仓。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引明朝陆启宏《北京岁华记》说:“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谓之填仓。”第二种说在这一天要籴米积薪,收贮煤炭,把这叫做“填仓”。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说:“京师之民不事耕凿,素少盖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曰为填仓。”实际是提醒人们,居家过日子实属不易,要时时注意积攒过日子的必需之物,不要过了今天不顾明天。这正是中国人特有的勤俭节约的美德。第三种说法,是在农村,这一天把少许灰撒在场院的地上,画成粮囤的形状,在其中放少许谷物,象征围仓,叫做“填仓”。这是一种企盼丰收的仪式。这三种说法老百姓更喜欢第一种,它更实际。填仓节

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以便求得一年顺当富足。农民也忌在此日卖粮食,但是粮店却喜欢在这一天收购粮食,为的是讨个喜兆。为了吸引卖粮食的主顾,粮店特意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就选择在此日卖粮了,先不管吉利不吉利,反正能赚顿好饭。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填仓节填仓节,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特别是山西,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晋中地区又是用谷面作团填仓。吕梁地区喜吃糕。文水县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一些谓之填仓。晋南地区要用稀面摊极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置放粮仓。全省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吕梁地区最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等。填仓节

与填仓相类似的风俗叫“填穷坑”,这种风俗主要流行于陕西。在铜川一带。夏历正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吃早饭时要吃得特别饱,相传这样可以填平穷坑,引来富源。在关中,正月初五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文字记载

在古代,填仓节是一个隆重的填仓节

节日。每当节日到来,民间亲朋往来,佳肴盛餐,醉饱方归。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样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国北方民间都要过填仓节。在华北农村,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可见北方人民生活的俭朴了。

相关传说

填仓节是为了纪念一个仓官。仓官是谁?在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定正月二十五为天仓节。另一种传说是,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民间怨声载道。看守李家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就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放粮救灾民的无名氏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下来。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不过,后来填仓的意义扩大了,人们又赋予其他各种不同的含义。填仓节

另一说填仓节又叫天穿节。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在远古时期,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荡,猛兽巨鹰横行扑食难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时被称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氏,采来五色彩石日夜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正是正月廿五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女娲氏又斩断巨龟的四条腿,用来支撑天的四方,并且杀死猛兽巨鹰,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女娲氏,人们就在正月廿五这天吃烙饼、煎饼,并要用红丝线系饼投在房屋顶上,谓之“补天穿”。苏轼曾有:“一枚煎饼补天穿”的诗句,故正月廿五又称为“天穿节”、“天仓节”。关于这个节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节日时间有所不同,节俗也不一样。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记载:“《拾遗记》曰,江东俗正月二十四日为天穿。……池阳以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饼投屋上,谓之补天。”又载“《荆楚岁时记》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苏轼诗曰:“一枚煎饼补天穿。”说明这个节日由来已久。

节日活动

燕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和顺、榆社蒸谷面团。祁县是家家户户蒸一种包有豆、枣或糖馅的口袋状面食。左权是蒸制一种叫“仓谷连”的面食埋入粮囤内。昔阳县是用黄米面蒸成五谷(谷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状食品,并要蒸一个人形仓官。平遥县是用白面包红糖蒸成口袋状或元宝状的面饼,俗称“布袋袋”。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搬运填仓

在天仓之日,各县居民都要采用担煤、担土、担水等形式,寓意添仓,企盼丰年。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填仓节

食习惯紧密相连。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晋中地区又是用谷面作团填仓。吕梁地区喜吃糕。文水县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一些谓之填仓。晋南地区要用稀面摊极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置放粮仓。山西境内旧有民谣:“过了年,二十二,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讲的是填仓的民俗。城镇里的平民百姓虽不举行祀祭,但在这一天都要到庙会或粮油铺购买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为生活储备比喻添仓。当天天津地区必吃米饭熬鱼汤,吃鱼比喻连年富裕有余(鱼)之意;山西地区吃黄米糕,“糕”谐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庆之意;老北京人则全家要吃烙饼,吃薄饼卷“盒子菜”。吃饼有饱腹胀满填仓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时传统吃食,由熟肉铺或猪肉杠子(猪肉铺)制作出售。那时四九城里最盛名的是西单天福号酱肉铺、前门外粮食店的福云楼等。将酱好的清酱肉、酱肘子、猪头肉、猪肚、猪肝、酱口条等京味酱肉,分别放入雕漆食盘内,然后装进有九个格子的食盒内,顾客订购时,用带手提梁的笼盒负责送至家中供食用,吃薄饼时抹些甜面酱夹些大葱丝一起服食。

地画仓囤

寿阳在老天仓之日,要在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放置五谷,用石头压住,象征粮盈食满。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

打扫院落

祁县等县在天仓节这一天,要用笤帚打扫院落墙壁,扫除昆虫以防虫害,并烧纸焚香祭奠,以消灾除难,祈祷丰收和人财兴旺。

禁止外借

天仓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在民间已成为古老的习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也就只好在此日卖粮了,反正能赚顿好饭。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点灯祀神

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吕梁地区最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等。

祭奠仓官

是填仓节一项重要的习俗。人为了纪念仓官,每到这一天都要进行祭奠、纪念仪式,有的是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添仓,有的是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平遥的居民是在天仓节夜晚,点灯烧香供奉天仓官,并大声喊“天仓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意在祈祷丰收,希望生活富裕。

各地习俗

北京地区

老北京时,农历正月里几乎每天都是“节”,都有填仓节

好些典故、传说与民俗。正月里过了“破五”后,初六是各商铺开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胜节”(即人日,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孙满堂),初八是“顺星日”(祭祀诸星君,以获星君保佑),初九祭祀玉皇大帝……正月十五前后七天欢庆灯节。到正月廿五日,则是填仓节。北京有民谚道:“过了年,廿三,填仓米面做灯盏。拿簸帚,扫东墙,捡到昆虫验丰年。”又说:“天仓,天仓,大米干饭杂面汤。”“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这些谚语流传至今。这天的早饭,要吃当时最好的,吃小米干饭杂面条,比喻饮食丰富腹中饱食填满粮,有“填仓”之意。吃饭前要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饭后把压粮食的砖拿开,任自家的鸡狗等动物去啄吃,表示粮满仓囤不怕鸡狗吃。那时家家粮囤要添些粮,缸里添满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晚间农院里要点满灯烛以祭仓神,并且还打着灯笼或电筒在院屋内外找各种已复苏的小昆虫,发现越多兆头越好,那时称为“填仓虫”,有些人家还剪些彩纸小葫芦,贴在门窗或毡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除百病保一家平安。这个习俗,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很盛行,至今我记忆犹新。正像一些县志上所记载:“正月廿五日……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图形,或方或圆,中置爆竹以震之,谓之涨囤,又谓之填仓。”填仓节

在老北京的东直门内曾建有很多粮仓,清代时最多达十五座粮仓,至今北京仍保留有禄米仓、海运仓、南新仓、北新仓等地名,而南新仓的遗址仍像六百年前原样保存着。当年每逢正月廿五这天,粮仓及粮商们都要张灯结彩,设供致祭,焚香叩拜仓神——附会敬仰的韩信神像。清韶公的《燕京旧俗志》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韩信的第一任官职就是仓官,并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来被民间奉为仓神,将韩信定为粮仓的祖师爷。在北京的东岳庙里,就供有韩信的神像供人们拜祭,旧时还曾有过很多民间香会活动。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

西北地区

填仓节,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填仓节,临县等地在门首燔柴,表示对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晋南地区一些乡村,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仓日,洪洞县等地习惯请女婿吃煎饼。

天津地区

到了正月二十五的时候,也是正月的尾声了,但是还是有浓郁的年味儿,在这天老人们都会有“填仓,填仓,吃米饭,熬鱼汤”的说法,以图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在大年三十所帖的吊钱也会在填仓这天撕掉,并且把撕下的吊钱叠整齐后放在柜子里或压在床下保存一年(但是所帖的窗花、福字却不在收藏的范围,因为他们没有像“掉钱”那么好的兆头),这样也有钱满柜的意思。

风俗习惯

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填仓节

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填仓节,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填仓节(Fillpositionsinsection),临县等地在门首燔柴,表示对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晋南地区一些乡村,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仓日,洪洞县等地习惯请女婿吃煎饼。老北京习俗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老北京时,农历正月里几乎每天都是“节”,都有好些典故、传说与民俗。正月里过了“破五”后,初六是各商铺开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胜节”(即人日,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孙满堂),初八是“顺星日”(祭祀诸星君,以获星君保佑),初九祭祀玉皇大帝……正月十五前后七天欢庆灯节。到正月廿五日,则是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祀祭仓神祈望来年五谷丰收的古老节日。相传在很多年以前,连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可是朝廷不管百姓死活,照样催税收租,恶霸地主乘机横行,老百姓民不聊生。这时有个给皇家看粮仓的仓官,看到父老乡亲的悲惨情景,毅然开仓放粮救济一方百姓。人们取得救命的粮食,非常感谢这个仓官。皇上知道后要派人来拿他问罪,他放火烧了空粮仓,自己也投入火中而死,这一天正是正月廿五,从此,后人为纪念这个粮仓官吏,每逢这一天人们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画(垒)个粮囤状样,以示补仓,并对仓官的怀念,意喻填满粮仓,故这天称为“填仓节”。在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北京郊区,都盛行过这个填仓节。北京的习俗是正月廿三为“小填仓”,廿五日为“大填仓”。北京有民谚道:“过了年,廿三,填仓米面做灯盏。拿簸帚,扫东墙,捡到昆虫验丰年。”又说:“天仓,天仓,大米干饭杂面汤”,“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这些谚语流传至今。填仓节几十年前,曾在农村老家度过春节,亲眼见到并参与过填仓节的活动。每逢正月廿五这天,各个农户在早晨没出太阳前,全家就忙碌起来,在农院或场院内用草木灰画几个不同的像粮囤样的圆囤状。当时人们都先将草木灰放在簸箕里,一手端着簸箕,一手拿个小木棍边敲打边撒灰,逐渐撒出画成一个个圆囤,并在中间画个十字形,圆边再画个梯子状图。在每个格里撒进些麦粒、高粱粒、谷子、豆子或玉米粒等粮食,然后用砖将粮食压住,比喻压仓压囤。在十字的中心,放些面条和铜钱,意喻五谷丰登、富富有余。画个梯子意喻粮囤高高,即大囤满,小囤流,吉祥如意,好日子步步高。填仓节

这天的早饭,要吃当时最好的,吃小米干饭杂面条,比喻饮食丰富腹中饱食填满粮,有“填仓”之意。吃饭前要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饭后把压粮食的砖拿开,任自家的鸡狗等动物去啄吃,表示粮满仓囤不怕鸡狗吃。那时家家粮囤要添些粮,缸里添满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晚间农院里要点满灯烛以祭仓神,并且还打着灯笼或电筒在院屋内外找各种已复苏的小昆虫,发现越多兆头越好,那时称为“填仓虫”,有些人家还剪些彩纸小葫芦,贴在门窗或毡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除百病保一家平安。这个习俗,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很盛行,至今我记忆犹新。正像一些县志上所记载:“正月廿五日……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图形,或方或圆,中置爆竹以震之,谓之涨囤,又谓之填仓。”祭祀仓神更是那时城乡粮仓和粮商们的习俗。《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新藏也。”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也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在老北京的东直门内曾建有很多粮仓,清代时最多达十五座粮仓,至今北京仍保留有禄米仓、海运仓、南新仓、北新仓等地名,而南新仓的遗址仍像六百年前原样保存着。当年每逢正月廿五这天,粮仓及粮商们都要张灯结彩,设供致祭,焚香叩拜仓神——附会敬仰的韩信神像。清韶公的《燕京旧俗志》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韩信的第一任官职就是仓官,并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来被民间奉为仓神,将韩信定为粮仓的祖师爷。在北京的东岳庙里,就供有韩信的神像供人们拜祭,旧时还曾有过很多民间香会活动。城镇里的平民百姓虽不举行祀祭,但在这一天都要到庙会或粮油铺购买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为生活储备比喻添仓。当天天津地区必吃米饭熬鱼汤,吃鱼比喻连年富裕有余(鱼)之意;山西地区吃黄米糕,糕谐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庆之意;老北京人则全家要吃烙饼,吃薄饼卷“盒子菜”。吃饼有饱腹胀满填仓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时传统吃食,由熟肉铺或猪肉杠子(猪肉铺)制作出售。那时四九城里最盛名的是西单天福号酱肉铺、前门外粮食店的福云楼等。将酱好的清酱肉、酱肘子、猪头肉、猪肚、猪肝、酱口条等京味酱肉,分别放入雕漆食盘内,然后装进有九个格子的食盒内,顾客订购时,用带手提梁的笼盒负责送至家中供食用,吃薄饼时抹些甜面酱夹些大葱丝一起服食。填仓节据说吃烙饼的习俗又与女娲氏补天有关。相传在远古时期,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荡,猛兽巨鹰横行扑食难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时被称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氏,采来五色彩石日夜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正是正月廿五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女娲氏又斩断巨龟的四条腿,用来支撑天的四方,并且杀死猛兽巨鹰,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女娲氏,人们就在正月廿五这天吃烙饼煎饼,并要用红丝线系饼投在房屋顶上,谓之“补天穿”。苏轼曾有:“一枚煎饼补天穿”的诗句,故正月廿五又称为“天穿节”、“天仓节”。另外,在一些城乡还有用谷面做面灯点燃之习俗,有的做成粮囤、仓官爷和各种家畜禽的形状,内包熟的枣豆并插好棉灯芯。正月廿五之夜,灯内注满油,点燃后放在屋内外和粮囤灶台等地,边置灯边念叨:“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驮着来……”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因填仓节与二月二龙头节接近,所以填仓节也有吃煎饼、找昆虫,妇女在这天也忌做针线活以免扎坏仓官的眼睛等习俗。总之,各地填仓节的习俗,都有期望五谷丰登,迎接越来越红火的日子、吉祥喜庆之意。填仓仪式:华北地区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填仓,亦称“打囤”。黎明时分,新媳妇或主妇先给财神上香摆供,然后用畚箕盛上灶灰,在院内平坦处撒成灰圈。圈内撒灰十字,名曰“粮囤”,在灰十字上各放五谷杂粮,粮上压砖块,即为“填仓”。在仓内燃放鞭炮,称之“崩囤”。届时,放出鸡鸭食之,以象征囤满仓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填仓节填仓节,又称为“添仓日”、“天仓日”。一些地方,如山西、陕西等地,多有小填仓和大填仓之分,小填仓在正月二十日,大填仓在正月二十五日。也有地方只一次,或在十九日,或在二十日,或在二十三日,以选择二十五日的居多。此俗主要流行于北方。填仓的方式,各地也有所不同。在河南新乡,十九日“添仓”,家家祭仓神。在阳武,十九日添仓,届时,在存放粮食的地方燃灯设祭,祈求一个好年成。这天,屋内、门外、槽头、鸡窝、石碓、水缸等处,都要点灯。而新婚夫妇屋里的箱柜、几案、床上床下都要点上灯,祝愿他们能早早生育。填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