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在乡下,在湖泊分布的高地上,不管你随兴走哪条路,十次有九次,你会沿路走下溪谷,走到溪流停贮的潭畔,这件事真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只要那个地区有水,你就是找个沉浸梦境而精神最恍惚的人,叫他站着,开步走,他也会把你一路带到水边,一点也错不了。……玄思冥想一向和水结了不解缘,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上面那段话是麦尔维说的,时间算是百把年前了。
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还知道什么叫做“干净的水”。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作为凡人的梦境。
如果,让我有幸碰上好心的神仙,如果神仙容我许一个愿,我大约会悲感交集,失声叫道:“不,什么都不要给我,我什么都不缺,我只求你把我失去的还给我。哦,不,我失去的太多,我不敢求,我只求你还给我一片干净的水,给我鲜澄的湖,给我透明的溪涧,给我清澈的灌溉渠,给我浩淼无尘的汪洋!”
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学诗,无以言;不观水,无以诗。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洲啊!
沙漠中的旅人需要一皮囊水润喉,我需要的更多,我需要一片水,可以为镜鉴来摄我之容,可以为渊薮来酝酿诗篇,可以为歌行来传之子孙,而且像黄河,像洙泗,让我祈求无依的心有所归宿,有所臣服。
那样的水在哪里呢? 给我一点水 一、整体感知 对宇宙自然、大地山川、星辰草木宗教般的敬畏和感恩情怀,是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的首要层面。在张晓风的散文世界里, 我们重新认识了自然,认识了人类,也认识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她“为山作笺,为水作注,为大地系传,为群树作疏证”的作品无疑是站在朗朗的天日下,为乾坤万象作的一次次利落动人的简报。例如《画晴》《秋天·秋天》《林木篇》《杜鹃的笺注》《咏物篇》《星约》等都是她为天地万物作注的诗性篇章。张晓风的许多作品里流露出为大自然造化之美所震慑的虔诚,为大自然恩赐之伟所感恩的真诚,为大自然智慧之广而溯源的热诚。故读张晓风的作品,你能倾听到诗意流淌的声音,也能感受到默然祈祷的情怀。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张晓风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做是造物主的神迹,任何物象都是有性情和灵魂的。她认为人在自然和生命面前,应持的唯一态度是敬畏虔诚和爱护珍惜。读此文便能体会到作者对“水”的爱与虔敬,能听到人类要爱水敬水的呼声。 二、关于作者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笔名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父母迁台,17岁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现为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张晓风勤于笔耕,创作丰富,尤以散文饮誉海内外,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我在》《玉想》《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等十几部散文集问世,揭开了台湾当代女性散文新的一页。张晓风的著作达40余种,许多作品被一版再版,并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早在1977年,台湾评论界就推其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称赞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余光中先生更称她是“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突破了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狭隘的“闺秀天地”。她是台湾获文学奖项最多的作家之一。 三、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引用麦尔维尔的话有什么作用? 麦尔维尔的这段话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与下文相呼应,引出了全文要谈及的主题——水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文中写道:“算时间是百把年前了。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还知道什么叫做‘干净的水’。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作为凡人的梦境。”这几行文字所隐含的命题是:现在,百年之后的人已经是不幸的了,已经丧失了凡人的梦境,因为水资源遭到了破坏,不再是干净的了! 除此之外,细细品味这段话,它似乎在以文学的角度来阐述“水”与人的玄妙关系。“只要那个地区有水,你就算找个沉浸梦境而精神恍惚的人,叫他站着,开步走,他就会把你一路带到水边,一点也错不了……”为什么人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能下意识地走到水边去呢?似乎在告诉我们:水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对人的精神意识具有一种指引,人“一向和水结了不解缘”。这样文章一开篇就奠定了写作的角度,不是生态意义上的调查和说明,而是充满文学和诗性的解说。 2.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诗经》、“六朝乐府诗”和成长过程中的几个片段? 本文最终的立足点是揭示水资源遭受污染的现实,并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寻回生命中失落的清纯与干净。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别于一般的科普类文章,没有进行水资源被污染后生态意义上的分析探究,而是从文学的角度,以散文的笔法独抒性灵,写出了自己对“水”之意义与价值、“水”与人类关系的个性化思考与表达。 提到《诗经》和“六朝乐府诗”,作者写道:“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啊!”“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