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在中国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通常不是官方的文化代表,而是一种普通的平民文化的代表。
巷子通常淹没在人流如海的闹市里,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花红柳绿夺人眼球,也不冷眉冷眼斜也着人。
巷子永远是一种平视的眼神,一种宁静的状态。巷子看的时间久了,就像一位看破红尘世事的哲人,有着极高的心性定力。巷子不会因为水涨而船高,也不会因为潮退潮落而抛锚。
巷子永远是巷子,令人捉摸不透,把玩不透。巷子的神奇让人有时感觉光阴不再前行,而是一种静止,一种永恒的静止,就像一池透明的清水,永远都是透明澄澈,一尘不染。正如大道如简一样,清则清矣,但却有一种奇怪的力量一样,永远有着把玩不尽的东西,也有如一部名著一样,让人永远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清明节到了,巷子里有了纸剪的摇钱树,一年又一年;端午节到了,巷子里有了烧艾叶的味道,一季又一季;重阳节到了,巷子里听到了吆喝金灿灿的菊花的花工的`声音;腊八节到了,巷子里依旧飘出的是腊八粥的香气,这也不分什么的宋元,还是明清;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巷子里也不分贫富贵贱,达官贵人的,亲戚朋友是照旧的来来往往;姑娘依旧要花,小子依旧要炮,这也不知道是哪一年哪一月祖先做的规定,反正巷子的日月就好像从来就没有变过似的。即使是变动大的时刻,也就是改朝换代,人们除了衣服装束有些微变化以外,人们的本质生活还是没有变化,所有的大的变动一到巷子里似乎就收敛了神威,因为巷子太宁静了。巷子里弥漫的是一种油盐酱醋茶的滋味,而不是那种大鸣大放的政治滋味。
巷子里谈的是儿女情长,谈的是男有室女有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夫妻婆婆,公公小姑,妯娌长短,迎来送往。置身巷子里,让你永远感到的都是这种烟火味,中国味。巷子里不玩阴谋诡计,不玩攻城略地,也不玩楼房股市,期货债券,而玩的是家长里短,邻里友情,“远亲不如近邻”,巷子里玩的是远敬鬼神,思亲念祖,敬事父母,父慈子孝,夫妇恩爱,子嗣绵长,玩的是天伦之乐,忠厚传家,仁义礼智信。
巷子,永远是那么小,那么狭长,曲曲弯弯,弯弯曲曲,却也如一张蜘蛛网把无数人家织在了网中央;然而在这张网里,一条条小巷却也如一袭素衣旗袍,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巷子亲密而不狎昵,巷子独立而不高傲,巷子总是在一种宁静中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也许正因为这一点点距离,巷子于是就充满永恒的宁静和神奇的魅力。
于是,巷子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传奇,诗人赞美,画家凝视,哲学家静思。在巷子文化里,于是有了爱情的萌芽,诗意的迸发,惆怅的情结,迷离的心思。走在小巷里,如同走在岁月的长河上一样,一不小心,自己似乎都会变成一个柔美的意象。
小巷,宁静的小巷;小巷,寂寞的小巷。在岁月的尘埃里永远盛开成一朵静心的莲花,无论怎么历经世事的变迁,小巷总是以那种遗世独立的面貌超然挺立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