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美学散步佳句

美学散步佳句

1.求《美学散步》名句30句

内容梗概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2.美学散步的评价赏析

《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宗先生的美学思想。

这部书中有四篇直接谈到了虚与实的问题,而且宗先生的对于绘画、书法、雕塑的欣赏中也时常涉及。本文试图从对虚与实的探究入手,逐步深入,逐渐领略宗先生的美学思想的内涵和人物风格。

宗先生认为,“实”是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虚”是欣赏者被引发的想象。宗先生还指出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儒道分殊,老庄由虚入实,孔孟由实入虚,并指出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因而两家并不矛盾。接下来宗先生又引用清人笪重光的话“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

笪重光的话不是“由实入虚”吗?莫非宗先生认为儒家的哲学和美学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泉?及至读到宗先生这样一句“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宗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了另一组概念“空灵与充实”。

“空灵与充实”并不等同于“虚与实”。空灵与充实是从艺术风格或美感的角度的划分。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既有虚又有实,可是却不能既空灵又充实。从绘画的角度讲,单纯的空白(虚)是不存在的,只能存在于景物的映衬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虚”的存在是依赖于“实”的。因此,“实景清而空景现”是没有问题的。

一幅优秀的绘画,自然是虚实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虚或单纯的实。老庄由虚入实,用力于虚,用意于实,由空灵之处而生传神之妙;孔孟由实入虚,用力于实,用意于虚,由充实之理而化意会之神。

因此,老庄由虚入实,是指其美学思想重空灵;孔孟由实入虚,是指其美学思想重充实。至于“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应当指审美的侧重点由重实向重虚转变,即由重充实向重空灵转变。

由于文言文(尽管是宗先生说的)的凝练和歧异并存,这两处“由实入虚”应当不是一个意思。 宗先生认为虚、实、有、无是“一切构成的原理”。

“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宗先生所欣赏的是“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见到有限”的“回旋往复的意趣”,而这所对应的恰恰是艺术传作的三个步骤:写实-传神-妙悟。

宗先生强调画境是一种“灵的空间”,更侧重于虚,即空灵的美。抟虚为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

宗先生认为虚空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是“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空白是中国画的画底,虚空中包含着万象;空白融入万象内部,与万象的“道”相一致。

宗先生认为“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有‘心远’接近到‘真意’。”因此,宗先生认为中国的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化的作品。

不仅绘画,对于雕塑依然,雕塑中不存在空白,但是光与影的奇幻搭配则很好的反映了“虚”的表现力。“离形得似的方法,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

书法亦然,宗先生认为书法的形象不仅包括线条,还包括空白,真是空白中的虚灵使得“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什么是“舞”?宗先生认为“舞”是最高的理性和最高的生命的结合。

“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放的收敛而为韵律。”在宗先生看来,“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虚灵的空间”,“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舞”象征着宇宙的创化,使静照中的“道”具体化,这也反映了中国哲学的“道器不分”,“体用不二”。什么是“道”?“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经》),万物皆是阴阳二气而生。宗先生认为,在阴阳的变化和万物的运动中,生命是有节奏的生命,“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目的。

“叶朗先生在课堂上讲过,气韵生动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在《美学散步》一书中,宗先生常会提到“澄怀观道”。

道,是宇宙灵魂,生命源泉,是美的本质之所在,然而,这个“道”不是孤悬无着的实体,也不是不可感悟的虚体。它作为审美客体的本质所在,就存身于“腾踔万象”的“艺”中,即宗先生所讲的“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的审美时空中。

虚实一源,体用不二,道体的虚奥之处落实于那日用万相,美的本质就呈现于这大千世界。“观道”,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感受,深深领悟客体具象中的灵魂、生命,完成,凸现一个审美客体。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上文提到,无论是“舞”还是“道”,都表现为一种运动。

“这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组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宗先生重视“虚空”,因为“虚空”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才能赋予作品生命力。

“生命本体的活力,是一切美的源泉,因此‘自然无往不美’。”另一方面,宗先生的美学处处表现出对人生的关怀。

宗先生一直坚持“人生的艺术化”和“艺术的人生化”。宗先生强调美源于心灵(“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追求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身心的自我”。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宗先生强调“回环往复的意趣”,同时强调“于无。

3.美学散步作业跪求中国传统诗歌鉴赏中所常使用的:空灵,

空灵: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 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

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2。

充实:气象宏大、沉着深厚、内容丰满 周济论词空灵以后主张:“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精力弥满则能赋情独深,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啼笑,乡人缘剧喜怒。

”这话真能形容一个内容充实的创作给我们的感动。 司空图形容这壮硕的艺术精神说:“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吞吐大荒,由道反气”。

“与道适往,著手成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艺术家精力充实,气象万千,艺术的创造追随真宰的创造。

3。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王安石有一首诗: “杨柳鸣蜩绿暗, 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景。

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4。

风骨: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 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呤铺辞,莫先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文心雕龙·风骨》。

对于“风骨”的理解,现在学术界很有争论“骨”是否只是一个词藻(铺辞)的问题?我认为“骨”和词是有关系的。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

词清楚了,它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想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

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

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

5。气象:指诗文字画的气韵和风格 唐 韩愈《荐士》诗:“ 建安 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 晋 宋 ,气象日凋耗。

” 宋 秦观《史籀李斯》:“今 汉 碑在者皆隶字,而 程邈 此帖乃是小楷,观其气象,岂敢遂信以为 秦 人书?” 元 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七:“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明 叶宪祖《鸾鎞记·劝仕》:“这诗颇有台阁气象,不似山野人之作。

” 清 刘大櫆《赠大夫闵公传》:“间作指头小画,楮墨珑玲,气象飞动,人多宝而藏之。”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4.从美学角度分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1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宗白华“散步”中的人生姿态 朱光潜身上有一种很令人敬佩的精神,那就是他在年老后,不能跑步了,每天早上都还要在自己家门前的大树下做出一种跑的姿势。

“跑”固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运动的美感,但“散步”更显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这正体现着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两位泰斗级大师不同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姿态。

从美学体系上看,朱光潜的美学是西方的、现代的、理论的,而宗白华的美学则是中国的、古典的、抒情的。可以说是以性灵之笔,书肺腑之言。

所以先生一生著述极少,关于美学方面的论文仅三十篇,而这本《美学散步》所收集的二十二篇论文则是他历经六十载所著。当年吕不韦命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之日,积金如山,广招天下文士挑其弊病,挑出一字者赏千金,可谓是一字千金。

但对于宗先生这本《美学散步》我想“一字千金”太过功利,而字字珠玑更符先生性情。所以,我想这样一本难得的佳作我们不应该用读,而应该用品。

宗先生本是一位诗人,一位古典浪漫主义诗人。他身上有着古典文人“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的艺术心灵和“落花无言,人淡无菊”的艺术人格。

他“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镜,万境侵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即便在学术著作里面他也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这正如唐君毅所说“西方人以科学眼光看待艺术,中国人以艺术眼光看待科学”。)王国维《人间词话》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而宗先生拟“散步”二字,其治学人生之真“神态”俱现。在怡然自得的人生散步中,古今中外一切关于美的事物,美的灵魂尽收眼底,然后如松间细流般潺潺泻出,染上了作者的性灵。

《美学散步》与别的美学著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诗化的语言和作者真性情在笔端的流露。下面试举一二。

在《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宗先生谈到中西艺术精神的差别时说“希腊神话里水仙之神临水自鉴,眷恋着自己的仙姿,无限相思,憔悴以死,中国的兰生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赏,虽感空寂,却有春风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关,悦怿风神,悠悠自足。”这是何等的简练传神的语言?何种高绝的意境?而在《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中说:“富丽的壁画及其崇高的境界真是如梦幻如泡影,从衰退的民族心灵里消逝了。

支持画家艺境的是残山剩水,孤花片叶。虽具清超之美而乏磅礴的宏图。

天佑中国!在西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存了那千年的灿烂遗影。我的艺术史可以重写了!”请注意一向平和的淡泊的作者竟在这里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足可见其欣喜程度。

这让我想起了余秋雨在《道寺塔》中的哭诉、愤 。同为中国文人,他们因祖国文化的兴衰,或喜或哀。

而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在谈到晋人的殉道时说“以维护伦理自命的曹操枉杀孔融,屠杀到八岁的小女,九岁的小儿,谁是真正的‘大逆不道’?”在此处,也许我们不认为宗白华是一位美学家,而更应该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中国文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入乎气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而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点出的“俯仰自得”四字更显得闲、高致。他说“中国诗人画家确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俯仰自得’是节奏化了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观”。

而这种俯仰自得的宇宙观可从宗先生的一首流云小诗中观其一二:夜一时间,我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一会儿又觉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万星 在里灿着。

宗白华先生正是以这种包容宇宙万象的胸襟以“散步”的姿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伦美奂的艺术、人生、宇宙的世界。但这并不代表整本《美学散步》都像散步一样漫无目的,不知所云,它始终贯穿着先生的一个美学理念——一切艺术都以建筑为意匠,音乐为指归。

他说“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内部的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意匠。”

宗炳“抚琴动操,欲令群山皆响”,舞蹈是使“严紧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连德国人也说“建筑是凝冻着的音乐”。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

能将宇宙人生看得如此透彻的古今中外能有几人?能将“散步”作为自己人生姿态的又能有几人?余秋雨说“让生命得到净化,让生活充满韵味”,我想这净化应从《美学散步》中寻求,这韵味应从宗白华先生“散步”的足迹中品来。由此,我想到了汪曾祺的《受戒》,明子出家的那个和尚庵的门上有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这才是我们追寻的人生境界。一本《美学》散步品完,你会发现:我们普通人看书、画、雕塑、建筑、甚至音乐,所看到的理解到的只是一张只有形体的底片,而宗白华先生和他的《美学散步》则是冲洗照片的艺人,于是一张色彩丰富的照片呈现在了我们眼前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闲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几乎每一次上中学语文课的时候,都能在课堂上听到老师引用这样的话在评论诗句、散文的意境。

“古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