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茨淮新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村庄很小,只有二十户左右人家。据我爷爷说,我们的老祖宗是从山东逃荒逃过来的,看到这儿山清水秀、土壤肥沃,就在这儿定居下来,所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当时我们的老祖宗生下了七个儿子,我们就是那七个儿子的后人。我们全村根据祖宗的排序,分为七房,老大是大房,老二是二房,以此类推。由于这个原因,全村人亲如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挑剔的小孩不想吃自己妈妈做的饭了,就见孩子的妈妈端着碗到领居家说:“三婶子,烧啥好吃的了?我今晚烧的面条,你孙子不想吃哦!”就听那边一个热情的声音说:“小米稀饭,赶紧的,给孩子盛一碗!”俗话说:“六月天,孩子的脸。”刚刚是晴空万里,一会可能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了,而这时候又是抢收麦子的季节,大家都在打麦场上忙着打麦子、晒麦子。要是谁家晒麦子正赶上下雨,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用分说都会齐上阵,有的拿口袋,有的拿扫帚,有的拿簸箕……直到麦子收完,大家才松口气露出微笑。
而最能体现我们民风淳朴的就是送莲花碗了。莲花碗很漂亮,我特别喜欢,它是由一个普通的碗装饰而成的。我们村莲花碗做得最漂亮的就当属我奶奶了。每年元宵节就是送莲花碗的日子,所以每个元宵节的头一天,奶奶就在家忙开了。需要做莲花碗的人家提前几天就把东西送来了,也就是一个碗、几张花花绿绿的纸而已。正月十四,奶奶一吃过饭就开始忙着做莲花碗了,她先做浆糊,拿一个烂了的不用的碗,放点面,加点水,和成糊状,然后放到火上烧热。奶奶说,这样做出的浆糊才有韧性,粘得住。浆糊做好后,她必要洗手,然后才坐到桌旁认真裁纸,每张纸都裁成莲花瓣型。裁好后,用烧制好的浆糊把纸片一片一片糊到碗的外面,糊成一层一层的,宛如莲花的花瓣。糊好外面后,再剪几个细穗子放到碗里做花蕊。那时候,我总是搬个板凳坐在桌旁,看奶奶做莲花碗,奶奶的神情总是那么的庄严肃穆,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的仔细、那么的认真。做好的.莲花碗五颜六色、色彩鲜艳,我总想摸摸,可我一伸出手,奶奶就会顺手把我手打开,“小姑娘不能摸,一摸就不灵了!”我总是问:“奶奶,莲花碗是干什么用的啊?”奶奶就对我说:“奶奶给丫丫讲个故事吧!莲花碗是观音菩萨的碗,观音菩萨也叫送子娘娘,谁家想要儿子了,就向观音菩萨许个愿,菩萨就会给她一个碗,他就能生出儿子了。菩萨事多,忙不过来,就把净瓶里的水洒了几滴,变成千千万万个莲花碗,谁家得到了,就可以生儿子了,可有的碗掉到地上摔坏了,菩萨于是就告诉我们怎么做莲花碗。这不,我正做呢!”一听到这,我好羡慕奶奶,她是替观音菩萨做莲花碗的啊!我看着奶奶,她端庄而又慈祥坐在那里,仿佛她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此刻正坐在莲花宝座上普度众生呢。
莲花碗做好后就得送出去了。那个时代,重男轻女是必然的,也不是任何人能决定的,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村里人都盼着本村的人好,更何况我们本来就是一大家呢,他们淳朴的思想绝不会因为谁家没男孩去耻笑别人的,相反,大家都盼着没有男孩的人家能生出儿子来,于是,有男孩的人家就会给老是生不出儿子的人家送莲花碗。我家就收过莲花碗,我娘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我的三奶奶家就给我家送了个莲花碗。我三奶奶家有五个儿子,用我们村的话说那叫她家人旺。元宵节的头几天,三奶奶家就跟我家说好了,元宵节晚上给我家送碗。我们吃过晚饭,母亲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的,把堂屋的几案擦得亮亮的,爸爸则去买炮,莲花碗到的时候要去迎接。到了晚上,就听见远远的唱歌声从远处传来。我跑出去一看,只见我大娘的哥哥举着莲花碗缓缓朝我家走来,他神情庄重而又虔诚,好像在托举一个贵重的物品,嘴里还在唱着莫名其妙的歌。爸爸赶紧点上炮,小跑着拖着炮迎接上去。进了堂屋,我娘赶紧撒糖、花生、瓜子,然后我大娘的哥哥再举着碗到我娘的屋里,把莲花碗放到我娘的床中央,大娘的哥哥对着莲花碗高声唱道:“莲花碗放床当央,儿孙个个是状元郎……”还有什么“莲花碗一举,五男二女;莲花碗一落,一窝小秃。”(小秃在我老家就是小子的意思)我觉得他唱得实在不好听,我只是盯着放在我娘床当央的莲花碗看,碗中的蜡烛静静燃着,不悲不喜;莲花碗在那里熠熠生辉,安安静静,好像在冲我微笑,我真想把她拿到手里摩挲摩挲,可那绝对是不行的。唱完后,我爸把大娘的哥哥迎到堂屋请他坐下,我娘则把早已和上红糖的茶双手捧上去递给他,喝过红糖水后,仪式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就等着好运来了,后来我果然有了弟弟,爸爸的天空一下子亮了起来,于是给他取小名大亮。
等男孩长大后就要把别人家给你送的碗还回去,仪式也很隆重,但花钱很少,村人重视的并不是钱而是心意,送的时候是一个,还的时候是还两个。一般孩子长到十几岁就去还碗,小一点也行,我记得我弟弟就是8岁还的。在还莲花碗的当天,也就是元宵节的晚上,我们家邀请村里10个比较重要而且有脸面的人吃饭。菜要丰盛,鸡鸭鱼肉都得有,吃好后,给每个来吃饭的人一人10个红鸡蛋、一包糖、一块毛巾就行了。点两盏莲花碗,再拿一个筛子把煮好并染成红色的鸡蛋放十个进去,然后是瓜子、花生、糖。这10个鸡蛋是任何人都不能动的,而瓜子、花生、糖是给看热闹的人抢的。东西都准备好后,我弟弟举着莲花碗,我爸爸也举着一个莲花碗,身后跟着那10个人,一起向当初给我们送碗的人家走去。跟着的那10个也不闲着,一个拿筛子,一个拿鞭炮。一路上都是看热闹的人,大家乐呵呵的,说着笑着,跟过年一样。我们这边的元宵节是很冷的,经常下雪,踩到雪上,雪咯吱咯吱的,我们的小脸也冻得红通通的,鼻子也是红通通的,但我们全然不觉得冷,照例跟着大人去看热闹。快到人家的时候,鞭炮要放起来,那家的人也要拿着鞭炮出来,边走边放,迎接我们,然后我们这边的人就把碗珍重而恭敬地交给他们家,他们接过去,恭敬地放到几案上。我弟弟就跪下,对着莲花碗磕三个响头,磕完头后,那家大人就开始撒糖、花生、瓜子,我们就一拥而上争着、抢着,直到衣兜装得满满的为止。
时光荏苒,时代在变迁,莲花碗早已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而我仍然怀念过去那种质朴美好的生活方式,怀念那些淳朴厚道的乡里乡亲。穿越在时光的隧道里,我仿佛仍能看见那个熠熠生辉的莲花碗在静静地向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