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例6篇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例6篇

1.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2.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三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知识教育目标:

 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

 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根据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本文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

 一、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二、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式:

 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读:通过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掌握课文知识。

 2、设置情境: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和视频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说明对象。

 3、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课外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比较他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精读研究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揣摩课文,深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认识。

 对比学习法: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视频。

3.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得到修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组成了“修业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叙述学习的紧张意义,劝导人们以准确的目标、态度和要领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门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寄义,对他们树立精良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资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4.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5.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诗歌阅读感到困难,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对整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然后重点讲解思想内容方法的知识。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方法,然后利用这个方法训练能力,提高学生在试卷上的得分能力。所以,我的教学目标就是:

 1、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答题。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对古代诗文鉴赏有一定的畏难心理,而且平时在披阅试卷的时候也发现学生这个题目的得分较低。所以,我首先要让学生破除这种畏难心理。只有不惧怕了,才有可能做好。我便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讲解高考有关的知识,同时使用风趣的语言。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高考,消除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畏惧心理,同时放松学生的心态,活跃课堂气氛。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上黑板做题。先不做任何的提示,让学生把自己的错误展示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期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然后总结方法,方法总结出来以后,再做相关的题目提高能力。体现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精讲启发的教学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利用学生对诗歌熟悉的现状进行导入,同是用一个夸张的句子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诗歌的天赋,然后来一个转折,指出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做这个题目时的困惑。有困惑,我来帮你解决。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授课过程

 讲解高考考纲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规定。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诗歌名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高考题目的相关讲解。首先讲解题目,题目是一首诗歌的重要部分,在很多情况下是诗眼的所在。在这首诗歌里面,题目就给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这些要素是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提示。然后重点讲解“故园”、“折柳”。通过“故园”让学生把握诗歌鉴赏中重要字词的作用。重点讲解“折柳”这个词,一个是有关“折柳”的典故,“柳”和“留”的谐音;另一个是关于《折杨柳》这个曲子,以及曲子的内容。

 四、说板书

 我的板书没有什么特色。但是,我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注重体现这堂课前后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环扣一环,学生看完以后能够回想起这堂课的开始、重点和结束。

6.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例

一、导读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五、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