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待的时间长了,走的地方多了,慢慢发现:在这块神奇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平静过,不同时期的多民族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最终以遍布陕北各地的地名而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走在陕北的无论哪一个地方,我都可以从散落的地名中透视出古代多民族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这不仅让我对这块土地倍感神奇,更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块土地所上演的一幕幕悲壮历史。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是战争的焦点,胜利者扩疆拓土的舞台。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都先后在这块土地上拼搏厮杀,血流成河,以短暂的战胜者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成为这块土地的主宰者。
为了永远的'主宰这块土地,他们把各自的民族文化润雨无声地留在了这里。——地名就是最好的保存方式,而且将永远地保存下去。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的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当你走到今天富县城西的岔口乡,你可曾知道,这里曾是羌族聚居的村落?富县的屈男村,被今天讹化为曲南村;钳铒村,被今天讹为甘尔村,以及弥家川、党亥、折家埝都是羌族聚居过的村落。还有洛川县的铜鞮,今天讹化为桐地;隽蒙今天讹化为进蒙;罕井,今天讹为侯井等等,都曾经是羌族聚居生活过的地方。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写的为众多人所熟知的著名诗句《羌村三首》,就出自这里。
当你走到今天的洛川县禾丰乡,你可曾知道,这里曾是鲜卑族聚居的村落?乞弗、普乃等古怪村名,长期不得其解。可当你读完《北史》、《隋书》诸史的人物传记,其中就有不少姓乞弗、普乃的鲜卑人,可知这两个村子是以鲜卑族乞弗氏、普乃氏命名的村落。
当你走到今天的富县与黄陵县接壤处的寺仙村,你可曾知道,这里也曾是高丽族命名的村落?据1978年黄陵县双龙乡西峪村出土的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8)似先难及造像碑上,题名者主要是似先和盖姓。可见现在的寺仙村,就是高丽族似先氏的村落。
当你走到靖边县境内以及陕北各地的大部分地方,你可曾知道,陕北这块偌大的土地上处处留有匈奴人的足迹和烙印?塞内南匈奴于东汉末年入居陕北等地,历魏晋南北朝,遍布陕北各县。匈奴铁弗氏赫连勃勃曾建立大夏国,都城为靖边县的白城子,时称“统万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匈奴人赫姓部落与各民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民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陕北各地的第一大姓。
在陕北这块神奇的地方,各民族的融合以及留下的足迹已经远远不止这些。翻开中国历史和陕北地理分布史,行走在黄土高坡的村村庄庄,拨开一个又一个地方名字的层层迷雾,你更会发现各民族的文化已深深的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并和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紧紧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陕北文化。
在陕北,村名与姓氏大体上是一致的。只要你稍稍留神,陕北人中的有些少数民族姓氏便很容易被识别。如呼延、赫连、宇文、慕容、尉迟等。只有一些常见的姓氏,如薛、侯、慕、费、折、艾、白、米、康、石、兰等,尽管已经和汉族姓氏没有什么区别,但只要考诸史籍,稍加分辩,依然可以追溯其为少数民族姓氏的来龙去脉。
代远年湮,沧桑变化。随着岁月的推移,年代的久远,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村落,以讹传讹,掩盖了它们的本来面目。但多民族的融合却是永远也掩盖不了的。
正是这种多民族的融合,带来民俗、姓氏等文化的融合;而文化的融合,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这是上下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必然的结果。
我庆幸自己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融合区域,它让我见证了古代多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烙印,感受了一幕幕壮怀激励的悲壮故事。
但更让为之心动和热血沸腾的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勤奋工作,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