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金钟楼赏景散文

金钟楼赏景散文

金钟楼位于都督文化广场西北侧的金钟山顶,为三层木质仿古建筑,四角回廊,飞檐翘角,红柱、灰瓦、金字黑匾,在金钟山郁郁葱葱的绿植映衬下,显得端庄幽静,古朴优雅,美观漂亮。

 金钟山并不高,离地面仅七八十米,但因它紧挨场镇,因此,建在金钟山顶的金钟楼,看上去居高临下,气势恢宏,就如同延安宝塔山上的宝塔。但她又与多姿多彩的场镇建筑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都督的标志性建筑。故到都督旅游,我想谁也不愿错过金钟楼吧。

 金钟山、金钟楼均因金钟得名,当然亦与唐都督马炟以护送金钟为名护送流放太子李承乾的传说有关。然而,传说总归只是传说,是经不起细细推敲的。相传马炟一行路过都督时,正值天坑内蛟龙作怪,雨水泛滥,就用金钟将蛟龙罩在山下,覆盖以土,当地才得以风调雨顺。而何时又挖出金钟,悬于金钟山上的金钟楼呢?倒是立于金钟山脚的《金钟山赋》一语道破天机:形金钟镇蛟龙。金钟山背靠武陵山脉,余三面独立,远远看去,极像金钟。我想,后人应该是因其“形金钟”而生“镇蛟龙”之传说的吧。

 当然,《金钟山赋》只是不经意地点及“形金钟”而已,主要也是记载了马炟送金钟的传说,以及对金钟山四时美景的描写。《金钟山赋》文字隽秀、语言凝炼、结构严谨、意境优美,自然出于名家之手。遗憾的是,全篇套用古人诗句太多。而在落款前面硬冠以“××作家”之头衔,亦有画蛇添足之嫌。当然,这并不是作者之错,应是立赋碑者硬加的。其实,只要在落款后面加注“作者简介”,就能达到介绍其作家头衔之目的。

 自山脚登环山梯道约400步,即已至金钟山顶。因山顶面积较小,修建了金钟楼后已几乎没有空地,故金钟楼的修建颇为独特:从山下看,金钟楼的正面朝东南,二层廊檐上面一块黑色大匾,上题“金钟楼”三个金色隶体大字。而实际金钟楼的东北侧才是正面大门,其它三面则是赏景、歇息的回廊。正门口的四根红柱上有两副黑底金字对联,内容自然也是都督马炟护送流放太子送金钟的故事。在一层廊檐上面也有一块黑色大匾,题有“金钟楼”三个金色行书字体,并有“道光九年桂月 杨元瑛”的落款字样。

 说来也怪,在山脚看到《金钟山赋》的落款前面冠以“××作家”时,嫌其画蛇添足,而对这位什么都没冠的杨元瑛却反倒特别好奇,好在现代通讯发达,拿出手机一查,即知杨元瑛乃都督人,“进士出身文林郎知丰都县事”,原来竟是丰都知县。

 登金钟楼之前,总觉得金钟楼只是现代建筑,年代并不久远。但当我看到“道光九年桂月”的题字落款时,才知金钟楼始建于清道光九年,或者更早,现在只是重修的。

 一层中部悬一大钟,目测下口直径1.2米,高近2米。钟身铸有“佛光普照、国泰民安”等隶体字外,里侧有“金钟山”三个隶体大字,和“公元二0一四年铸”字样。原来此钟是2014年新铸的。金钟右侧有楼梯,方形盘旋至三层。二层、三层均只有楼梯,没有回廊,故无法赏景。三层东南侧安装有巨形探照灯,而在上三层的楼梯被一不锈钢栅门封闭,游客无法上楼,是工作人员开灯及维修的通道。每逢节日或有重大活动时的夜晚,钟楼的探照灯都会开启,强大的光柱,变换着五颜六色,在整个场镇的上空横扫。

 东南侧是金钟楼的最佳赏景处。鸟瞰场镇,群山环抱,翠绿掩映,各类建筑高低不平,错落有致,色彩绚丽;特别是眼前的文化广场,或白墙灰瓦,或红墙青瓦的现代建筑,与广场中心绿色的`灯光球场相映成趣,熠熠生辉;向远眺望,两侧群峦重叠,连绵不断,如同形成一个长长的峡谷。

 金钟楼与灵台山遥遥相对。站在金钟楼东南侧,目视灵台山,裸睡佛真真切切,惟妙惟肖。裸睡佛虽已裸睡千万年,但他微凸的肚子,圆润的身材,健壮的肌肉,看上去正值壮年。莫非真的是“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大自然造物自有其奥妙之处。站在金钟楼,虽能把裸睡佛看得真真切切,但因大山隔挡,却始终看不到裸睡佛的头像,给人以遐想。然残缺也是美,就好比断臂的维纳斯。

 每次登金钟楼,赏景之余我总会默默注视裸睡佛,仿佛都能听到睡意正浓的裸睡佛发出的阵阵鼾声。故我每次都不愿撞钟,就怕惊醒了酣睡的裸睡佛。其实我也只是杞人忧天,人间的嘈杂尚不能惊扰裸睡佛,何况这美妙悠扬的钟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