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读苇岸《大地上的故事》有感

读苇岸《大地上的故事》有感

前些天,忘记是从哪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大地上的故事》。当时的印象的确很深,我爱不释手,记得自己还用笔划了很多非常精彩的地方。可是,这几天就记不起此文是登在一本什么样的杂志上,更记不清作者是谁了。近来闲翻2000年第三期《莽原》,上面有刘继明先生的《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一看内容,才知道我读过的《大地上的故事》的作者叫苇岸。

 苇岸《大地上的故事》太美了,它勾起了我很多童年、少年时候的生活记忆,使我更加确信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没有读到此文之前,自己也那么强烈地感到自己是中国农业自然文明的产物,很反感很多现代文明的挤压,但自己就是理不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读了苇岸的作品,我找到了自己。

 苇岸对大地上自然界的事物观察、体验细致入微,所以他的文章写得那样绘声绘色。苇岸钟情于大地上的每一个最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事物,象刘继明所说的,“从一只蚂蚁,一片雪花,到一阵微风”,都有他极其细致的描述,况且,它们都被表现得“那样生动、一往情深,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苇岸“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生活在与我们这个喧嚣不宁的时代全然隔绝的世界,那个世界保持着农业文明尚未受到污染的所有美德:纯净、自然、安宁,连空气都是透明的,能看见风吹过平阔田野时的`优美形状。苇岸平时很喜欢那些平凡、弱小的事物,在描述它们时,笔端总是倾注着万般柔情,并且善于从中发现美和某种坚韧的力量。如,他曾经观察一只山路上的蚂蚁:‘衔着一具比它大数倍的蚜虫尸体,正欢快地朝家走去。它似乎未费太多的力气,从不放下猎物休息。在我粗暴地半路打劫时它并不惊慌地逃走,它四下寻找着它的猎物,两只触角不停地探索。它放过了土块,放过了石子和瓦砾,当它触及那只蚜虫时,便再次衔起,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它继续去完成自己庄重的使命’……”

 苇岸这样描述麻雀:“麻雀蹲在枝上嘀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地叫喊,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而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们送来一个广场”;两只麻雀蹲在辉煌的阳光里,一副丰衣足食的样子。它们眯着眼睛,脑袋转来转去,毫无顾忌。它们时而啼叫几声,声音朴实而亲切。它们的体态肥硕,羽毛蓬松,头缩进厚厚的脖颈里,就像冬天穿着羊皮袄的马车夫。”苇岸甚至发现,“麻雀在日出前和日出后的叫声不同,日出前它们的叫声是‘鸟、鸟、鸟’,日出后的叫声是‘喳、喳、喳’……”

 人无法再回到童年,自己更没有条件去重新过农村的日子,虽然城里的生活这样叫人无聊,而还不得不忍受下去。自己不能再过像苇岸描述的观察、享受自然的日子,就是读一下他对大地上的自然物的描述,内心也感到莫大的安慰。

 外面下雨了。我什么也没有想,只搁笔眯眼享受这窗外的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