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高蓬镇的工业园区及支柱产业

高蓬镇的工业园区及支柱产业

2012年,在定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下,沙河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启动,此举不仅有效引导民营企业进区、项目进园,推进了企业在布局结构上进行聚集性调整,同时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相关部门验证和省规划院规划,我镇将抓住定州市修建石黄高速引线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重新硬化镇南线公路,扩宽沿沙河11个村的商业带公路和修建横贯东西的园区道路,把两个桥头的经济相对接,实现资源互补、信息***享、积极构建“三区三线一园”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三区’’即:西部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聚集区、中部商贸经济集聚区、东部民营经济聚集区;三线:全镇东西三条交通线,把三个产业区连接起来,使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一园:以钮店为中心的沙河工业园区),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促进全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党的建设。园区内现已建成的北高蓬、西牛村、孙家庄(2个)四个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存栏6500头,日产鲜奶30吨,已成为定州伊利、望都蒙牛最大的奶源地之一。投资6000万元的国香10万头生猪养殖公司也已建成投产。投资2.7亿元的保定天威英利集团10兆瓦光伏屋顶并网发电重点项目现正在进行二期扩建,2012年4月将并网发电,建成后将为缓解我市的用电压力和增加市财政收入做出贡献。与首都农业集团合作投资15亿元占地1.8万亩的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项目,2012年底前实现效益。

高蓬镇力争在2013年前实现入园投资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5家,依托沙河工业园转移劳动力1000人,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0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依托首都农业集团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与北京对接,谋划建设万亩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第二个国家级“杨岭’’高效农业示范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十二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1.定州秧歌: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

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如山西的祁(县)太(谷)秧歌、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襄(垣)武(乡)秧歌,河北的定县秧歌、隆尧秧歌、蔚县秧歌,陕西的韩城秧歌、陕北秧歌等。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为主,如祁太秧歌、韩城秧歌、陕北秧歌;有的民歌组合与板式变化相结合,如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蔚县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来自梆子腔,板式有头性(慢板)、二性、三性、介板、散板及滚白等,其中的民歌小曲统称“训调”,包括[四平训]、[苦相思训]、[高字训]、[下山训]、[跌落金钱训]、[推门训]等,演唱时采用板胡、笛子、三弦等伴奏,俗称“梆扭子”;有的属于板式变化,如定县秧歌、隆尧秧歌,唱腔板式分慢板、二性(二六)、快板、散板、导板等,演唱时用板鼓或梆击节,大都不用管弦,只用锣鼓伴奏,因此又称“干板秧歌”。

各地秧歌戏的传统剧目分小戏和大戏两类,小戏俗称“耍耍戏”。秧歌戏角色原只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门”,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须生、花脸、青衣“三大门”。其音乐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点,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容的体制,表演也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

秧歌戏形式比较灵活、自由,长于表现现实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新秧歌剧运动,改革了秧歌戏的音乐、表演、装扮,编演了许多表现群众参加生产、学习及对敌斗争题材的剧目。新秧歌剧运动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新歌剧,而且推动了秧歌戏等民间小戏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 府的扶持下,各地的秧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朔县秧歌、繁峙秧歌、定县秧歌、隆尧秧歌等都建立了专业剧团。

定州秧歌戏又名定县大秧歌,主要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因发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

定州秧歌戏剧目丰富,涉域广泛,有爱情、节孝、贞操类、公案、滑稽等很多类。著名社会科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近百个剧目。定州秧歌戏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戏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内容上善于表演反映农民生活的家庭戏;基本句式有七字句、十字句,但在演唱中往往打破局限,形成散文诗般的句式结构。传统演唱方法是男女腔均用本嗓唱,是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旦行由男性扮演,也从不用“背功”,只是在音色上与女性音色靠近。传统的演唱没有固定调高,演员可以据个人嗓音随意起调门。对唱时,几个人可以唱不同的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固定为D调,女腔还用本嗓,但男腔出现了部分假声的情况。演唱技巧中滑音使用较多,颤音极富特色。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如哟、噢、哎、我那、本是、那个、再不然、你来看等,在唱段中随处可见。旋律以下行旋律较多,但唱法中不乏诙谐俏皮;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一般用2/4拍记谱,传统板式变化很丰富,有二十八种之多。

定州秧歌戏音乐为板腔体。早期全部用打击乐伴奏,俗称“大锣腔”。1952年定县秧歌剧团成立,开始尝试使用弦乐伴奏,初学京剧模式,使用京胡、二胡和一把秦琴,后改用板胡、笙、二胡、横笛、三弦等沿用至今,而“大锣腔”仍继承和保留。定州秧歌戏的打击乐是以板鼓指挥,大锣、水钗、小锣、小钗、堂鼓、梆子伴奏。

定州秧歌戏的传统剧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欧美学者多次造访定州研究观摩定州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渠道。

2.高蓬镇距子位镇较近,故子位吹歌也很流行。 位村:位于高蓬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后清道光三十年间有耕地800亩,农户58户,345人。民国二十三年时属自治第四区管辖,时有耕地529亩,134户,864人。公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把邻村部分地化为一部分,公元1994年4月撤原王家庄乡,并入高蓬乡,改为高蓬镇管辖。全村350户,1706人,有耕地1711亩,主要姓氏是张、李、支、成、位。均为汉族。后迁入王、竺、柴、刘、赵姓一户满族。1984年农村规划,设东西和平路一条,南北正阳大街、前进街、新建街、光明街中华街、新立街、幸福街七条,公元2010年,全村村落占地面积400亩,耕地1661亩,500户,1806人。1996年开逢三逢八集市,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九月二十八日两个庙会。 2曹家庄村:曹家庄村位于河北省 定州市 高蓬镇境内,是高蓬镇的一个下辖村。曹家庄村地理位置处于定州 市县城东南部二十公里处,其北部与南高蓬村相邻,西部与富村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