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道元行事三年文言文

道元行事三年文言文

1. 郦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l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的原文及译文

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州上的事全由道元管理达三年之久。由于道元行政严酷,所以不仅是官吏畏惧,就是奸诈小人和强盗也纷纷逃离冀州,到别的地方去。后来调道元去鲁阳郡代理太守,他向皇帝上奏,请求在鲁阳建立学校,崇尚并奖励学校教育。皇帝下诏说:“鲁阳原来因为是南方边远地区,不立大学。现在可以允许,使鲁阳象西汉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道元在鲁阳郡的日子,老百姓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延昌期间(公元512-515年),道元任东荆州刺史,行政威猛跟在冀州一样。当地百姓到朝廷向皇帝告状,告他苛刻严峻,请求前任刺史寇祖礼回来复任。等到寇祖礼回来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道元回京时,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

2. 中流砥柱文言文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

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者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

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

《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

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

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

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

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

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

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

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

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

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

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

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

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

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

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

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翻译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 *** 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

3. 文言文翻译,急用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青州刺史郦范之子。太和年中,任尚书主客郎。由于道元执法清廉,尽心尽力,御史中尉李彪推荐他担任书侍御史。连续升任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道元以严格执法为治理政务的准则。当地有人到朝廷告发他严酷,他因而被免官。很久以后,才让他代理河南尹职务,随后正式任职。肃宗将沃野、怀朔……各镇一并改为州,这些郡县的驻防仍准许用古城邑名称。命道元兼任黄门侍郎,与都督李崇筹划郡县的设置、人员的去留、储备粮草,作为边境防务。不久,道元被任命为安南将军、御史中尉。

道元素来有威严勇猛之称。司马牧、汝南王悦宠爱近臣丘念,常与他住在一起。干预选州官,多通过丘念活动。丘念藏在王悦的家中,有时回自己的家,道元逮捕丘念,把他投入监牢。王悦禀告灵太后请求保全丘念,太后下令赦免丘念。道元冒死抗命,并趁机揭发王悦的罪行。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已稍露形迹,王悦等人进谏朝廷派遣道元为关右大使,不久被萧宝夤所害,死于阴盘驿亭。

道元好学,广泛阅览奇书。为《水经》撰写40卷注,撰写《本志》13篇,文作《七聘》以及其他许多文章,都流传于世。然而,兄弟不能和睦相处,相互多猜忌,被当时舆论看不起。

4. 文言文翻译

当时的雍州刺史萧宝夤已经露出要反抗朝廷的迹象,侍中和城阳王徽向来害怕道元,于是用说朝廷坏话的罪名将道元贬为关右大使。

萧宝夤怕道元谋害自己,派行台郎中郭子帙将道元围困于阴盘驿亭,因为亭在小山上,平时都是喝山下井里的水。已经被围了,打井打到十多丈都没有水。

没水而且大家都很困乏,被贼兵翻墙攻进来了。道元与他的弟弟道(阙)都被杀害。

道元怒视贼兵,厉声喝斥贼兵而死,宝夤还是把他们父子两的尸体收敛起来,一起藏于长安城东面。事情完结以后,迎接其灵柩回来,追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翻译的不是很好,参考参考吧。

5. 文言文《三峡》的赏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研究 1.材料的安排。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语言的运用。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①使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②抓住精彩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③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问答题提示了背诵的思路,适宜先解决问答题,再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线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参考答案: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将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教学建议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 二、涵咏品味。

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得到作者的欣赏之情,他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

有关资料 一、郦道元生平 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 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

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

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

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 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

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

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

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

6. 文言文《三峡》的赏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研究 1.材料的安排。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语言的运用。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①使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②抓住精彩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③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问答题提示了背诵的思路,适宜先解决问答题,再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线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参考答案: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将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教学建议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 二、涵咏品味。

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得到作者的欣赏之情,他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

有关资料 一、郦道元生平 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

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

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

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

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

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

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

7. 耶律仁先传文言文阅读

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后裔。父耶律瑰引,为南府宰相,封燕王。

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重熙三年(1034),补为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授为宿直将军,累迁至殿前副点sLKJ.oRg检,改任鹤剌唐古部节度使,不久征召为北面林牙。

十一年(1042),升任北院枢密副使。时逢宋朝请求增加岁币银绢以换回对十县土地的所有权,仁先与刘六符出使宋国,仍然坚持岁币文书用“贡”字。宋人拒绝。仁先说“:从前石晋王朝报本朝之恩德,割让土地进献,周人强行夺取之,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于是议定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为“贡”。回国之后,任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三年(1044),讨伐夏国,留仁先镇守边境。不久,召任契丹行宫都部署,上奏折请求免除王子班郎君及诸宫的杂役。十六年(1047),迁任北院大王,奏称如今两院户口众多且富足,请求免予由他部来帮助服役,诏令从其所请。十八年(1049),再度举兵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担任前锋。萧惠在河南失利,皇上还想进兵再战,仁先全力谏阻,皇上便停止进兵。后来担任了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女真恃仗地势之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仁先请求开挖山地沟通道路以控制之,边民得以安居乐业。封为吴王。

清宁初,任南院枢密使。因耶律化哥诬陷,出贬为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号隋王。六年(1060),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当时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人妒忌他,请道宗皇上让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上奏说“:仁先是旧臣,德望冠绝一时,不应外补任京外官。”又拜为南院枢密使,改为许王。

九年(1063)七月,皇上出猎于太子山,耶律良奏称重元谋反,皇上召来仁先与他谈论这件事。仁先说“:这种人凶残狠毒,我本来就怀疑他很久了。”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仁先出宫,又说:“陛下应当小心防范!”还未来得及披挂,重元已经前来攻打行宫了。皇上想到北、南院去,仁先说:“陛下如果撇下扈从单独出去,贼人必会紧随其后,况且南、北大王之心也不可知。”仁先之子挞不也说:“皇上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违逆呢?”仁先发怒,打了他的脑袋。皇上明白了,便将讨伐贼人之事全权交付仁先处理。于是将马车排列为营垒,拆开行马(衙前木架形路障),制作兵器,仁先率领属吏近侍三十余骑结阵于行马之外。及至交战,贼众大多投降。涅鲁古中流矢坠马,被活捉,重元带伤而退。仁先觉得五院部萧塔剌居所最近,赶紧召他来,分头派人会集诸军。黎明,重元率领奚人两千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仁先料想敌人势必不能持久,等待他们气馁时再行攻击。于是背着营垒结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人马逃跑了。皇上握着仁先的手说“:这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啊。”加号尚父,进封为宋王,担任北院枢密使,并亲自为他制文以示褒奖,又诏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其功劳。

咸雍元年(1065),加于越,改封辽王,与耶律乙辛***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贬为南京留守,改为晋王。仁先存恤孤独,禁绝奸恶,宋人闻风震慑畏服。论及他的人认为自于越休哥之后,可令宋人畏服的,只有仁先一人。

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仁先担任了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及尚方剑。皇上晓谕说:“你此去离朝廷太远,如果每次都奏明后再行事,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随机行事,先斩后奏。”仁先严密设置斥候(望台),扼守敌人的要塞,对于顺服的部族加以笼络安抚,各种政务都整治得有条有理。塔里干又来侵犯,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接着赶到,又击败了塔里干。别部把里斯、秃没等人前来援救塔里干,见他屡次挫败,不敢交战而投降了。北部边境便得以安宁。

八年(1072),仁先去世,年六十岁,遗命让家人薄葬。弟义先、信先,子挞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