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淳县是个盛产大闸蟹的故乡,以蟹为媒,第三届中国南京固城湖螃蟹节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在高淳隆重举办。
“高淳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富矿区’”!来到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蟹乡的地方,除了能品尝到鲜美无比的大闸蟹外,还能感受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游览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
南京远祖在高淳
1997年8月,薛城乡(现为淳溪镇)在新建卫生院挖地基时意外出土了部分文物,县文保所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控制了施工现场,并同南京市博物馆一道对此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个地方就是后来被评为“全国考古重要发现提名荣誉奖”的薛城遗址。它占地约6 万平方米,被专家推定为南京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处史前古文化遗存,距今约6 3 0 0 年。
薛城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均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时代约相当于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约相当于或略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第三期,晚期约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晚期。其上层为氏族墓地,下层为居住址,遗址位于皖南青弋江,水阳江泄入长江口的“古芜湖”之滨,丰富的遗存颇具有特色,代表了苏、淅、皖交汇地带,山地与沼泽地交界区的一个新文化类型。
6000多年前,当土生土长的高淳人在这里生活时,就开始用原始的高淳方言交流,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不少唐音,不少唐诗用现代普通话朗诵没有了韵感,但用高淳方言则句句押韵。目前高淳县专门成立了县长挂帅的申报小组,并抽调一批教育、文化界的老同志对高淳方言进行科学、全面、典型的搜集整理,以早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在高淳,除了有古老的遗址和方言外,吴国宰相伍子胥两千多年前率部在这里开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仍在发挥航运作用的人工运河;古固城遗址乃是春秋吴濑渚邑所在地,比南京古代的金陵邑还早两个多世纪;总数达320幅的清末道教神像画,是国内保留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东坝戏楼、沧溪戏楼为苏南地区罕见,折射出当时多姿的民间娱乐活动和鲜明的建筑文化特色。另外,双女抗婚的美丽传说和韩国大诗人崔致远的动人诗人令人鬼***泣,在韩国流传甚广,北京大学、扬州大学、南师大都因此而举行过崔致远学术暨中韩文化交流研讨会……
“高淳四宝”耀江南
高淳,除了名闻遐迩的“固城烟雨”、“石臼渔歌”、“保圣晚钟”、“官溪夜泊”等高淳八景外,“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的高淳四宝更是众口皆碑,千秋光彩。难怪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唯独把“江南圣地“的美誉赐于了高淳。
列为“四宝“之首的“保圣寺塔“相传建于三国时期的吴赤乌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据说是孙权为庆贺其母八十寿诞而建。亦说周瑜英年早逝后,孙权之母痛怜周瑜之爱妻小乔,亲自到当时的周城(今砖墙镇)接她回建业〈今南京〉游玩解闷,当八牛车驾行至高淳镇〈今淳溪镇〉东龙城山时,被两个打架的醉道士挡住去路。孙母喝令拿下,不料两道士受惊而死。孙母一生信佛,待人宽厚仁慈。于是令人在龙城山建造了一座“七级浮屠“(即保圣寺塔),以超度两位死去道士的亡灵。这座寺塔别具一格,国内罕见。历代地方官吏都视该塔为镇县之宝。塔高31米,塔身用特制的青砖叠砌。“近看似玉笋拔地,远眺若健笔凌云“。登塔鸟瞰,县城风貌,一览无余,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早已消失在固城湖底的“一字街“,始建于南宋,因明正德七年〈1512年〉东坝被加高三丈,致使流淌了数千年的三湖之水不复东流,高淳被沉田10万亩,固城湖区60余座圩堤尽被淹没,作为高淳四宝之一的“一字街“也被淹没在浩瀚的固城湖中,直到明嘉靖年间,人们仍可在枯水季节看到湖中裸露出来的砖、石、木料、水井等。
“倒栽柏树“相传是晋朝著名道士许逊〈字敬之〉所植。许是江西南昌人,生于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年青时就从师于大洞真君吴猛,晋末大乱时,他弃官同吴猛***游天下。公元374年,许逊从南昌西山拔地飞升,落在高淳,成为转世灵童,自小就读于高淳县东20里外的南道观(即寻真观)。一天,塾师因事外出,学生们进行拔小柏比赛,许逊一连拔起两棵幼柏。正在这时,老师回来了。他害怕老师责罪,匆忙地将两棵小柏分别掷入两口井中,由于慌张,将树枝朝下树根朝上了。老师酒后回观也未曾注意。数月后,发现插在井中的小柏,根上抽出了新枝绿叶,而且生机盎然,都以为是神仙所为。于是妥加保护,不几年功夫就长大成材,成了远近闻名的“倒栽柏树“。现存于古柏镇的那棵千年古柏,树围1丈3尺7寸。此树挺拔如铁,倔强似刚,盘根错节,弯弯曲曲,青枝绿叶,生机勃勃,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白牡丹“生长在花山石坡上的石隙中。传说古时候,有一姓鲁的青年,上山砍柴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昏迷不醒。恰逢神仙铁拐李路过此地,他忙取出葫芦中的仙丹喂其服下,但毫无效果。这时,树上挂下一只蜘蛛,趴在那青年被毒蛇咬伤的伤口上吸毒。青年得救,蜘蛛无恙。铁拐李既惊奇又惭愧,觉得自己悉心炼丹,竟毫无用处,一怒之下,就把葫芦砸了,说:“白费炼丹千年,石上开花一时“。恰巧被砸碎的葫芦中还有一粒仙丹,滚落到石隙之中。日久天长,长出一棵色彩鲜艳、花香四溢的白牡丹花来。
高淳民俗知多少
在高淳县定埠镇韩桥村的一个晒场上,记者再度看到了“跳五猖”的热闹场面:身着古装的村民或挑篮,或扛旗,或敲锣,或打鼓,一派欢腾景象。不一会,主要角色入场了:先是5个手持华盖的壮汉入场站定,接着4位衣着光鲜、头戴面具、步态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了场。他们分别代表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等4位为民请命的“地神”。而随后又入场的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执双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五猖”。他们的华盖、面具与服饰都以五色相配,红、蓝、黄、黑、白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五猖”与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不知名的舞蹈,整个表演过程要持续两个多小时,上场演员达100余人。
“跳五猖”的神奇,不仅在于它是中国民间舞蹈的起源,更在于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已在中国大地上消失60余年,正濒临绝迹。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跳五猖”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主要流传于高淳县、溧阳县及安徽郎溪县等地。在“破四旧”时期普遍被禁止。如今,表演者们多半离世,即使是当年稍谙人事的“小观众”,也已是耄耋老人。
在高淳县,除“跳五猖”之外,还留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民俗,如花台会、打水浒、大马灯等。 花台会又称社戏(鲁迅散文《社戏》中曾有介绍),是高淳县原薛城乡的保留节目。三年一小戏,九年一大戏。在水边或土地庙旁一草台班子,上演各路戏文,观众全为村民,很有韵味。而打水浒则为高淳县独有的民间武术。它起源于宋代,真意在于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以传说中被誉为三十六天罡星的梁山好汉为原型,以各位所使器械为道具,用真刀真枪十八般武器轮流械斗。打起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什么武松十八棍、孙二娘双刀、鲁智深醉拳等,既可强身健体,又极富欣赏价值。“江南一绝”大马灯则较为人所熟知:两人***演,前者戴道具扮马头,后者屈身紧抓前者腰扮马身,两人互相牵制,表演难度相当大,1993年,大马灯就获得沈阳国际秧歌节金玫瑰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颁奖晚会上亮相。“打水浒”、“叠罗汉”融民间武术和民间文艺表演于一体,国内独树一帜。薛城板龙直径达1米,长百余米,表演者达数百人,堪称中华龙之最。“龙吟车”高十数米,出游时,其队伍浩浩荡荡,伴之以民间文艺活动,令人叹为观止。
为何高淳多民俗
对高淳民俗作了长达12年研究的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第一个民俗学博士陶思炎陶思炎博士称高淳为江苏民俗文化的“富矿区”。而这一“富矿区”的形成也是有其历史与地域原因的。 高淳虽离南京不远,但因交通不便,长久以来多靠水、陆两路与溧阳、安徽宣州等横向地带进行文化、婚嫁等方面的密切交流。而与南京的纵向来往就少多了,几乎没受到什么六朝都市文化的辐射。历史上高淳也无大量的外地人员流入,本地人也很少到南京来,直至今日,其语言体系仍属于吴语区,其封闭性可见一斑。
近年来,高淳县委、县政府认识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当年亲身经历的老人们回忆、整理,同时对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套路、音乐等方面加强指导改进,克服了原来程式化、单纯以跑“字”(一般按“天下太平”四个字的笔划进行表演)为主的表演模式,丰富了表演内容,并在指导中注重对民间文艺特色的保留,强调原始性、民间化。全县各级各部门对高淳民俗文化的认定与保护力度在逐步增强,但把民间宗教活动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加以开发利用,转化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对民俗区的开放与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持与发扬,高淳仅还只是开了一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