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开头部分的作用
1.散文开头的作用
例如(山东卷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点拨:对散文开头的作用的考查,是高考最受青睐和常见的题目。再如广东卷16题、辽宁卷17题、四川卷14题,其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是为下文作铺垫,或者说引起下文。分析时还要注意结合下文的内容来表述。
2.小说开头的作用
例如(宁夏卷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点拨:此例考查的是古典小说开头的作用,湖北卷16题考查现代小说的开头的作用。无论古典小说还是现代小说的开头的作用,大都是交待人物活动的背景或环境,另外也常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新闻开头的作用
例如(山东卷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属于新闻的导语。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拨:新闻导语的作用首先是概述新闻要点,其次就是与新闻主体内容的关系。
二、文章中间部分的作用
1.重点语句的作用
例如(江西卷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点拨:重庆卷16题第2小题、江苏卷15题也考查到这一题型。要分析重点语句的作用,须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看这句话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中间部分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位置偏后则还有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作用。当然,在分析时也要把上下文的意思作简要概括。
2.重点段落的作用
例如(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点拨:考查的重点段落多为过渡段或文章后半部分中偏后的段落,结构方面的作用多为承上启下,照应开头,呼应结尾,深化主题等作用。上例是填空题,所以答得比较简略。若要求分析或赏析,除了答出结构方面的作用,还一定要把该段的主要内容作简要概括,必要时还需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写答案。
3.重要形象的作用
例如(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点拨:全国卷14题和17题分别问到写“左公柳”、“民勤人”和“戈壁石”的用意和作用,辽宁卷20题要求对写“火箱”和“篝火”的用意进行分析。首先应当交待这些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或者通读文中所有关于写它的文字(有时可能是分散在几个段落里)之后,点明这些文字所要表达出的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再根据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写其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如果是贯穿散文的始终就可能是起线索的作用,如果是文章末尾部分就可能是深化主旨、照应开头等作用。
三、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
例如(浙江卷第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点拨:高考中作用类的题中,关于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考查最多,如全国卷16题、天津卷19题、上海卷8题、安徽卷17题、福建卷12题、江苏卷15题、辽宁卷19题、浙江卷21题、四川卷17题、湖北卷17题。原则上,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具体的阐述。在赏析时,首先应该分析这些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其次,从用词、句式等其他特殊的表现手法方面来考虑;最后,必要时也要从它们所处文章的位置来点明其结构方面的作用。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第12题: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宁夏卷》第12题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山东卷》第19题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广东卷》第16题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辽宁卷》第17题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二、中间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重庆卷》第16题: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海卷》第9题答案为:(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安徽卷》第15题: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重庆卷》第16题:(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江苏卷》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江西卷》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答题的思路一般为: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三、末段的作用
《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如四川卷的这道题,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实,“看不懂”正是道出了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四、某一物象的作用
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例如《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辽宁卷》第20题: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福建卷》第14题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辽宁卷》第20题: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全国卷Ⅰ》第17题: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该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全国卷Ⅰ》第17题为例,首先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同样也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综观现代文阅读题,作用类题的答题思路还是有章可循的,其实,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答方案应该是多样的,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根据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只有先进入模式,掌握了基本套路,然后才能突破模式,有所创新。掌握了作用类的答题思路还是不够的,因为高考中现代文的选文是丰富多彩的,还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分析作答,才能最大限度的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