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因为有重要工作在身,于是,这次同样可称得上重要课程的《美学概论》,只好翘课了。借用一下北师大哲学院课程25班师妹龙秀儿之朋友圈里的现场图,谈几个感受吧,当然我先得谢谢人家的分享!
一
讲课的刘成纪教授是北师大哲学院的老师,我一直期盼着作为学生再度与刘老师重相逢于课堂,只可惜啊,这回可是在新疆游学,所以我连插个空挡、听个片言只语的机会都木有。至此,联想到外埠同学来北京听课,尤其是港澳台那边的,真是不容易啊!
十余年来,家住北京的我等老生常常游走于北师大,几乎每个周末都能在教室享用精神生活饕餮大餐,除了自己有学习情结以外,那也得感谢老天,此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更多的得要感谢老师,遇到一个以及一群好老师,该多么幸运啊!
二
认识刘成纪老师的十几年之前,我从来没有把美学作为一门专业学问来认知和学习的。之前,我也常年涉猎绘画、摄影、书法和诗歌、散文等类,颇觉自己有点儿相关功底,但是当我第一次走进刘老师的课堂,还是被震撼到心里了,一下子,体验了一个孤陋寡闻的自我存在。
课堂上,刘老师引我入门,让我不仅从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时空中,看到和领略了一个本身就是自存在的美的世界和机理;事后通过与刘老师私下讨教和阅读刘老师的著述,更是让我沉下心来,慢慢、静静地领悟了中华先人(尤其是先秦及西东两汉两朝)对于人类文化之有别于西方(希腊罗马)和埃及、印度以及阿拉伯人的独特美学视角和特殊且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汉民族的衣食住行的生前万象以及对于身后入殓、墓葬和祭奠等等诸事的操作礼仪和装饰的课件中,在刘老师的精心积累的丰富的出土文物的珍贵视像资料中,我真切得到了一种民族精神生活的教化,真心产生出对自己的文化祖先的自豪感!
三
刘老师从来不是那种“厉害了,我的国”的扎鸡血式的鼓吹者,也更不是动辄把“为往圣继绝学”挂在嘴上的“圣人蛋”,他的清醒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他的中西合璧的渊博学识,他的客观及平和的对于中西方的比较评价,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从盲目中清醒和警觉起来,就好像随着刘老师徜徉在中西方的博大无垠的文化家园里,没有界限,没有冲突,没有自卑,也没有自大,凡是美的树木花朵、高山流水,不论是中国的亭台楼阁,还是西人的教堂石堡,都如同一朵美丽的云彩属于蓝天而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群一样,我们师生都心平气和地一起在欣赏,在思考,在辩识!
四
人常说,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刘老师每次呈献的美学大餐,都有自己的侧重点,虽说作为基础知识,他需要有重复性内容,但是我还是明确感到,刘老师在教学上的用心和精心,几乎每次都有很大比例的说道与上一次不同,而且在见解上,也是常有创意,比如当他讲解《庄子》时,堪称力透纸背,渗到细微,听者沁人心脾,如饮甘泉。依我看,刘老师何止是一桶水,一缸水,那简直是“半亩方塘”,因为人家心里有源头活水!
五
其实,一个学校就像一座博物馆,里面有一个博学多识的高人为您讲解,观者产生着迷的情结,流连忘返是自然而然的。而且,一个学校也像一座庙宇一样,佛法僧“三宝”必须齐全,教授就是僧,如果三缺一,没有一群、或许只是几个著名的教授去“念经”,庙宇也好,学校也罢,靠什么去薪火传递,又靠什么去发扬光大呢?
刘老师的材料在网上可以百度,我就不啰嗦了。他在我心中,比较某些已知的长江学者而言,比之网络上、生活中的某些“名嘴”来说,高了若干层次,或者根本就不是一类人,不该同日而语。以我之见,刘老师是把美学既讲出了专业性,又讲出了世俗性,换言之,把美学既讲出了哲学殿堂的高冷味道,又还原回归到日常世俗的平淡温润中。所以我听了一遍想一遍,听了一遍盼一遍。
六
另外,有点儿与刘老师不太有关的其他话题,也许值得说说、值得讨论。
第一张图,因为拍摄距离远,又没有闪光灯设备,毕竟是龙秀儿同学的手机随手拍,画面上的刘老师有点儿小,又有点儿模糊,使人难识庐山真面目。生活中的刘老师,用女孩子的评价说,那是帅哥一枚。此处老铁略有遗憾,手上缺一张刘老师特写。当然相片里的突出者,好像也不是刘老师。我被分了神儿,注意到有一位身穿吊带夏装裙的女同学半裸后背,很瞩目地出现在听课者的前排。
我不是老八板,只是觉得听课学习是一个庄严的事情,应该在着装上有所讲究,有所忌讳。比如穿着拖鞋,或者类似这个短打扮,穿着背心等,都不太合适。当然,如果换作生活某一情境,无话可说,可如果把卧室的装束挪移到教室来,即使你的睡衣遮挡自己一丝不露,也总是给人违和感。
总之,还是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机缘,尊重老师,尊重同窗,也自珍自爱!
七
本来是一个坐在教室里、恭恭敬敬地聆听刘老师布道的上午,用来写一篇听课感言,也算是对于缺憾心理的补偿吧!
昨天在观看龙秀儿同学朋友圈的时候,于微信里打了招呼,同时请她代以致意刘老师,今晨我看到回复中,龙秀儿很快就有了几个字:
“铁哥,您的问候已经带到!”
看到这个回复,也真是醉了。谢谢您,龙秀儿同学,我们一样,尊师敬道!
师大铁陀写于2018年7月29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