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1.
诗因子美多唏嘘,嗟分离,哭风雨。几抹残烛几多绪,泣尽伊人涕。残鸿且多情,怜尽天下慈母心。一眼深情,两行浊泪,望穿秋水……
——题记
小时候,母亲是校门前静静的守候。
铃响了,校门口顷刻间挤满了人。身边是一对对的相伴而行,而我的手却孤零零地兀自在身前摆弄。没有被攥住的温暖,没有耳边的絮语,懦弱的泪径直流下。
人影散去,依旧是一个人,两行泪。她“风尘仆仆”赶来,我却刻意倔强,一甩头,急急地逃开。
她默默地在身后跟随,蓦然回首却是强忍着欢笑却哭红了的双眼。
那一刻,我理解了——母亲是子女情绪的垃圾桶。任其发泄,独自承受……
后来啊,母亲是大腿上鲜红的印记。
雨下得很大,听不到任何声响。只一记耳光,便打破了寂静,随即便是铺天盖地的嚎啕大哭。
她板着脸——她讨厌我撒谎,但更讨厌我哭。“说了多少遍了,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还哭!”没想到,这话是一剂猛药,我哭得更大声了。她脸上闪过一丝焦急,但随即又被愤怒掩盖。她撩开我的裤管,我挣扎,却又被她抓住。她转过头,猛然一捏——无尽的哭声,无尽的疼痛。
可我清楚地看到她故作镇定的脸上的百般焦急和眼角的湿润。
那一刻,我理解了——母亲打得越深,她的心就痛得越深……
而现在,母亲是思念,伴着远去的背影渐行渐远。
上了初中,她时来探望。没有多少言语,也没有多少表情——我对她是如此冷淡。然而她却并不计较,依旧送来暖暖的饭,暖暖的衣,暖暖的被。目送她离开,不免看到她夕阳下被光镶成金色的背影。一袭热泪被冲进眼眶,簌簌地流下……
那一刻,我理解了——母亲是不计回报的奉献。
我慢慢地理解了——十六年,她不曾停歇,不曾抱怨,那份爱,那么深,那么浓……
点评:本文巧用余光中《乡愁》诗词的结构,“小时候”、“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文,概括了作者的生活历程和对母亲的理解,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而“那一刻,我理解了”一句在全文中反复出现,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朴的语言,齐整的体式,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作者提取了生活中三个片段,并把它化为三个意象:守候、印记、背影。而这三个意象与作者的情绪、对母亲的理解是息息相关的。在“守候”中,我们看到了“年少的任性”;在“印记”中,我们看到了“母亲滴血的心”;在“背影”中,我们感到作者的长大,如果说前两次的“理解”只是一瞬间的心灵触动,那么现在他已经彻底理解了母亲的爱,母亲的心,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读来让人动容。
点评老师 黄慧萍/新北区实验中学
2.滂沱的雨,犀利的风,漆黑的夜,难以入眠。明天我即将坐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埋头、奋笔。
滂沱的雨,冲刷着此时早已紊乱的思绪。脑袋里滑进了一张我难以理解的脸,一句我难以理解的话。
“看到了吧!”父亲的眉头像被斧头砍过一般,一道道地皱在一起,才冒出的胡茬也在生气地颤抖,“早让你填这所初中不是挺好,你偏不听,分数达到了线,却还要出钱,真是个败家子!”父亲的嗓子此刻像装上了低音炮,震耳欲聋,有力的声波,反复敲击着我的耳鼓。“还有一点,你中考再考不上统招,别想让我多出一分钱,书别读了,就跟在我后面打工吧!”话毕,父亲转身便走了,只剩下那一句我难以理解的话在耳边萦绕。
雨变得细小,那句话,我好像领悟到什么,又好像没有,隐隐约约,难以捉摸。“嗯,这次考试还可以,但还不行,记住我的那句话:我不会为你的中考多花一分钱。”这是在我冲进年级前100名时,父亲淡淡地抛下的那句话。我本以为父亲会夸奖我,但却没有。
窗外的雨停了,阳台上的水珠,倒映着路灯的颜色。紧张的三年仿佛一眨眼就只剩下孤单、紧张的三天。如今的我,明白了那句话的意思。
填志愿的这一天转瞬来到了眼前,我忐忑地望着身旁的父亲,不知他到底如何下笔填写。而父亲则龙飞凤舞地在志愿表上落笔,我怀着不安的心情,看着笔尖滑动。在我所希望的那所高中,父亲竟在后面的“是否择校”一栏,认真而慎重地写了一个大大的“是”。我惊讶地望着此刻的父亲,父亲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地看着我,夕阳的余辉将父亲在地上拉出了一道长长的影子,此时的父亲面孔上映着夕阳的金色,活像一尊雕像。
我突然理解了父亲的话,理解了父亲对我的爱,只是这种理解在伟岸的父爱面前变得缓慢而曲折。我理解了父亲这番话是对我的鼓励。同时我也明白,真正理解一件事情,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地催化。
点评:这篇文章以理解“我不会为你的中考多花一分钱”这句话为主要内容,从小学升初中“分数达到了线,却还要出钱”,到“冲进年级前100名时”父亲没有夸奖,再到填志愿时父亲毫不迟疑为我选择择校,最后作者理解父亲那句话的背后是:爱、鼓励,抑或是其他无法表达的情感。文章在行文上自然地体现出“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自然是“慢慢”的,正如作者所言:缓慢而曲折。更让人欣赏的是,文章处处有“我”,写的就是生活中的事情。
点评老师 吴仔俊/北环中学
3.十六岁,正是美好而又敏感的年纪,仿佛一夜之间摆脱了假小子的性格,在香樟的清香中,眼神莫名地温柔、细腻了起来,开始用别样的眼光看世界、理解世界。理解了许多……
不再用手拔下一丛丛狗尾草的脑袋,开始喜爱在它们中间坐下,看它们在微风吹拂中摇头晃脑,神气得不行。更喜欢用指尖轻轻掠过它们头顶细密的绒毛,让指尖沐浴阳光,一片温暖。于是,十六岁的年纪,开始理解每一丛狗尾草的幸福,理解每一个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不再目中无人地挺直腰杆迈向前方,开始在意道旁石缝间每一朵花的花开花落。蹲身凝视着这朵怯生生的小花朵一天天舒展着她温婉但却灿烂的微笑。于是,十六岁的年纪,开始理解这样一个阳光下透明灿烂的灵魂,理解勇于绽放自信美丽的勇气。
不再用手抓住一只蚂蚁放在掌心玩耍,肆意摆布它的方向,看它惊慌失措得团团转,在阳光下闪个不停的细细的触角。偶尔邂逅一条忙忙碌碌的蚁链,跨过它们歪歪扭扭的队伍,用树枝画出一条模糊不清的搬运道路。于是,十六岁的年纪,开始理解蚂蚁平凡却同样伟大的愿望,理解坚持不懈的决心。
不再用竹竿去捅奶奶家屋檐下的燕巢,眯着眼睛看它们扑腾的样子。开始喜欢在晴天丽日时静静聆听它们一声声清脆的啼叫,狂风暴雨时打开纱窗,放进那个柔弱的精灵,用鞋盒为它做一个避风的港湾。于是,十六岁的年纪,开始理解燕子对巢的依恋,理解家的温暖。
阳光下的我走着、看着、听着、也感伤着,那些弱的草,小的花,花草丛中的蚂蚁,还有绕梁的燕子,在我的生命中发出透亮的釉色。
向着太阳伸出手掌,阳光透过指缝间丝丝缕缕地洒落下来,在肩头绽开大朵透明的花。理解,所以感悟,感悟,所以信仰,平凡的人融入生活才变得与众不同,熠熠生辉。
从看世界的幼稚的那一瞥,到凝望的注视,本着对生命的敬畏。
理解,原来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点评:十六岁的花季少女是多情的、伤感的,更是可爱的、美丽的,她的成长的历程是令人欣喜的:从狗尾草,她读出了乐观向上;从石缝间的小花,她读出了阳光和自信;从忙碌的蚁链,她读出了坚持不懈的可贵;从屋檐下的燕巢,她理解了家的温馨;从阳光下伸出的手掌,她理解了让平凡生活变得更有价值的真谛。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细腻的描写,酣畅淋漓的排比,错落有致的句式,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点评老师 恽冬梅/田家炳中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