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蒙田的《热爱生命》文章语句平实,思想却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过鲜明的对比呈现了出来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世界只是一个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种心境: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营造的是迥异的生活从对生活苦和乐的对比中,作者调制出了“心的转化剂”,同样在对生和死的对比中,作者提炼出了“乐观的美酒”作者为了突出“生”的乐趣,鲜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质在于死”的观点乐观地面对每天升起的太阳,充实地度过上帝赐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总是显得那样耐人寻味在一句简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动而又高度准确地概括出人的两个本质的属性:肉体的脆弱和思想的伟大文章的开头,作者把人比作苇草,似乎透露出苍凉的意境,传达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无奈但是,这绝非单纯的感伤情绪的流露,因为作者并没有将人简单地比为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与“苇草”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诗性的张力,将人表述为一种矛盾的、辩证的存在,其中蕴涵着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伦理的尊贵与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虽然“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为世间唯一能思想的动物,他却比整个宇宙更高贵正是人对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处境的自觉体认成就了人的崇高与庄严作者强调人生命的脆弱正是为了突出人思想的伟大

 《信条》就是这样一篇指导我们如何把美好的愿望付诸实践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蓝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拥有爱的情愫,拥有思想的灵光,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出精深的人生准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灵魂获得了高标准的升华作者谈到的十七条准则表面似乎是“幼儿园语”,实际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们践行一生,是促进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太平的法宝作者像一位饱含爱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为一挂折射生命内涵的项链;又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用关爱、尊重、尽责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绎出世界的和谐之音最可贵的是,作者认为这美妙的旋律不应只弹奏在心间,更应回响在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教学设想]

 本课的随笔充满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识,并且作者都是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突出学生的个性解读,以提升境界为指向,让学生走进人类思想的宝库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贵,与作者相约,与生活接轨。

 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将三篇短文依据“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一名言展开,按照“人是什么”“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个主题分别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热爱生命》《信条》进行研读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以教师讲授为主,第二篇《热爱生命》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主,第三篇《信条》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灵魂的导师,引领我们走向精神的家园

  [教学过程]

 导入:(将三篇短文作为一个整体,导入的同时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三篇》,每个人都有过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轻,在烦恼的时候常常不自觉要思索人生问题,是啊,人——一个多么复杂的字眼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那么思想对于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时代瞬息万变,有没有不变的信条呢?让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短文三篇》,听听哲人们给予我们的人生箴谏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导入:由“人是什么”引出导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2、分析文章的标题

 3、阐述思想的高贵

 4、教师总结:人是宇宙中一个伟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热爱生命,因为思想可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书写永恒!

  《热爱生命》

 1、导入:以“苇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开对生命讨论

 2、阅读课文, 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热爱生命的?

 3、结合事例拓展、讨论

 4、教师总结:生是死之开始,而死是生的极限;生命的价值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实现的,生活中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越多,那么,我们生活的价值就越大,我们生命的价值就越大,那么,死的价值也就最大,因为死是生的极限,这个时候,生命是最充实的时候。

  《信 条》

 1、导入:以思想的灵光,爱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引出“人的生活”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在旁边适当作一些批注

 3、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讨论、解答,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4、教师总结:真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话语,我们在慢慢长大,但无论什么时候,千万别忘记儿时,父母师长的语重心长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短文三篇》,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础,思想体现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条是人的生活原则, 这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短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生与死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尊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三者构成了稳固的三角结构,***同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 ,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进行结构上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本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作者与康桥的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较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中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筛选了以下几个将离愁写得黯然销魂的诗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把握本诗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以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展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七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配乐试背全诗,再次整体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第八步: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后作业: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播放系统

 2.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归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同之处。

 3.师生***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处世胸襟

 秦观孤独冷寂

 苏轼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章法

 词眼感情

 人生

 十、说思考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

 因此,本节课不仅意在给学生鉴赏《如梦令》的方法,给学生鉴赏的能力,更重要希望通过“词眼”(小角度)以及三首词之间不同层次的比较,在挖掘《如梦令》深层意蕴的同时,给学生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是鉴赏诗词高屋建瓴的眼光,也是体悟多味人生的胸怀。给方法,给能力,给境界,是本课希望达成的目标,亦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