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作文·说话(杜风)
小时侯,我很贪玩,从来没想过长大了干什么,更没有想过当作家。
我们的学校在山脚下,放学后,背着书包去爬山,从南边上去,到北坡下来,约有五六里路。山上有一块大石头,平平的,刻着棋盘,据说是神仙下棋留下的,叫“棋盘石”。我们常和放牛娃一起在这里玩,一般常见的昆虫、动物都认识,知道它们的习性,有时还捉来饲养。
我家前面,有绿柳成荫的一条小河,可以洗澡、钓鱼。秋天,我们在河中拦一道竹篱,到了夜晚,守在篱边窝棚里,点一盏油灯。顺流而下的河蟹,就会沿着竹篱,沙沙沙的朝有灯光的地方爬来,被一一捉进竹篓里。
自己捉的河蟹,味道比买的更鲜美。
假日里常去曹娥江游泳,沙滩水浅的地方,可以捡拾黄蚬,这是不花钱的佳肴。有一次,我不甘心总在浅水区扑腾,决定游到对岸去试一试。江面宽阔,才游了一半,累了,想停下来歇一歇,谁知水很深,沉下去探不到底,呛了几口水。慌忙窜出水面,挣扎着再游,气力渐渐不支,拼着小命,才勉强游到对岸,瘫在沙滩上老半天,才喘过气来。回来时不敢再冒险,水鸭子变成了旱鸭子。绕道去乘摆渡的船……
那时侯,家庭作业不多,我们几个小伙伴还一起养狗、养鸽子、种蚕豆、做泥菩萨……小日子过的丰富多彩。写作文时,我常把这些当题材,什么“日记一则”、“暑假生活记趣”、“我的朋友”……等,都写得很生动、真实。就像用笔在和别人讲故事,沉醉在欢乐中,不必“挤牙膏”,也一点不觉得苦。
后来,才知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话很对。作文,必须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有亲身经历,有观察,有认识,有感受,不能凭空虚构,也不能找“优秀作文选”之类,进行抄摘、拼凑。
有一年暑假,我在大哥的书橱里发现两个本子,上面贴满了他发表过的小诗、散文,读着很有情趣。还看到一摞刊物《秀州钟》,大哥是编委之一。这是我第一次读到铅字排印的亲人作品,第一次看到亲人参与编印的刊物,感到很兴奋,印象深刻。
我突发奇想,要自己办一张“家庭墙报”,立即忙碌起来:写文章的是我,画插图的也是我。我是编者,又是唯一的作者。内容有开场白、散文、诗歌,还有大楷、小楷等优秀作业,以及格言、简讯之类。刊名《春风》。周围用剪纸图案镶边……把平时学的十八般武艺都使了出来。
墙报编好后,张贴在走廊里,然后躲得远远的,观察着家里人的反映。
首先是大哥大嫂站着阅读,后来是念初中的三哥和几位妹妹,围着指指点点,连不识字的妈妈也笑眯眯地走到墙报前来看了一会而,她是在看图画。
这次家庭墙报,可以说是一次学习成绩的汇报,受到家里人的赞许。父亲对我说:“以后要用纸笔颜料,尽管说,我给你买。”
当时我的兴趣虽广泛,但不论干什么,都想一心一意,很投入,肯学习,肯钻研,努力把它做好,做出成绩来。
由于爱写、爱画,在小学、中学,都是学校的墙报编辑。后来又从学校到社会,从墙报、黑板报,到文艺刊物、书籍的编辑。小时侯的兴趣爱好,难舍难分,贯串一生,成了我的专长和职业。
不要小看童年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帮助你成才。
前几年,《小学语文报》编印我的作品专辑,要我题词,我写了一句话:“语文,随时随地可以学,在说话时学,在听话时学。”这是我多年来的切身体会。
开始,我的一些写作方法,多半是从阅读书报中得来的,后来,才发觉学习“说话”也很重要。
我以为:说话是口头作文,作文是用文字说话,两者的道理是相通的。
听别人说话,也是一种语文学习。虽然人人都会说话,但说得好、说得不好,不大一样。有的人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或生动简洁,或幽默风趣,别人爱听,很有说服力;而有些人口讷,不善言谈,说起话来颠三倒四,抓不住要点。这说话的差别,仔细分析一下,关系到一个人的社交,办事能力和一生的成就。
不不管你将来干什么,学好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不是为了文学创作,更不是为了要当作家。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法拉第,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效应,为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遗憾的是: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发现,因为法拉第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人们看不明白,当时未被重视。直到麦克韦斯用流畅明晰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述明白,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公认。后来,法拉第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成理论文章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深深感到:搞自然科学缺乏语文修养是不行的。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学好语文。
所以,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简析
青松劲挺姿,孔雀争开屏,女子喜装抹,世间万物,美在表现。
“养狗、养鸽子、种蚕豆、做泥菩萨……”都可以进入写作的题材,一章小小的“家庭墙报”,展现的是我“平时学的十八般武艺”。
兴趣,在表现中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