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复习资料(一)
《出师表》复习知识要点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中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益州疲弊( 人力物力缺乏) 3、不懈于内(懈怠)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 (这里是“时”的意思)
5、忠志之士(忠诚有志) 6、追先帝之殊遇(追念)(优待,厚遇)
7、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8、以光先帝(发扬光大) 9、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10、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
11、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失,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12、以塞忠谏之路(堵塞) 13、陟罚臧否(陟,奖励。臧,善。否,坏、恶。)
1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5、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罚)
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公平。明,明察。)(治)
17、不宜偏私(偏爱) 18、此皆良实 (善良诚实的人)
19、志虑忠纯(忠诚无二) 20、是以先帝(以是,因此)
21、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22、愚以为(自称的谦辞。我)
23、悉以咨之(咨询) 24、裨补阙漏(增益补阙)(通“缺”,过失)
25、性行淑均 (淑,善)(均,平)
26、晓畅军事(明晓、通达) 27、举宠为督(推举)
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军队行阵)(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 (轻浮、衰败)
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怨恨、遗憾)
31、贞良死节(贞,坚贞。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
32、躬耕于南阳(亲自) 3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3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 34、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卑鄙)
35、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屈尊就卑)
36、由是感激 (感动 奋发) 37、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38、后值倾覆 (遇到)(兵败) 39、尔来(那时)
40、寄臣以大事(托付) 41、夙夜忧叹(早,早晨)
42、以伤先帝之明(损害) 43、深入不毛(谷物,这里是动词长庄稼)
44、庶竭驽钝 (希望)(比喻才能平庸。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45、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
46、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47、责攸之、袆、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48、愿陛下亲之信之(亲近)(信任) 49、以彰其咎 (表明)(过失)
50、咨诹善道(询问) 51、察纳雅言 (明察)(接受)(正言)
52、临表涕零 (落泪)
二、古今异义词:
序号 例句 古义 今义
1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店铺开业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极为憎恨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言行恶劣
4 由是感激 感动奋发 深刻的感谢
5 晓畅军事 通晓,熟悉 明白通达
6 临表涕零 眼泪 鼻涕
三、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 (好处) 斟酌损益(增加)
遗:以光先帝遗德 (遗留)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效:恐托付不效 (奏效) 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
附虚词:
以:⑴以光先帝遗德(来) ⑵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⑶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 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⑸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⑹悉以咨之(拿)
⑺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⑻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⑼遂许先帝以驱驰(替、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⑾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⑿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
⒀以先帝之灵(来) ⒁以彰其咎(来)
⒂以咨诹善道(来)
于: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⑵欲报之于陛下也 (在)
⑶试用于昔日(在) 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⑸躬耕于南阳(在) 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在)
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到)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
⑼还于旧都(到)
之:⑴危急存亡之秋也(的) ⑵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
⑶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
⑷以塞忠谏之路也(的) ⑸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允等)
⑹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
⑺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三、基本要点:
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2、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3、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4、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6、《出师表》中的成语:
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8、另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
9、思路剖析
第一部分(1-5)分析形式,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表达“受恩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四、理解性背诵: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4)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1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5)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6)《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9)“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五、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4.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5.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三气周瑜
《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出师表》自测反馈习题
一、分段阅读
1—5自然段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中道崩殂 2、益州疲弊
3、不懈于内 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
5、忠志之士 6、追先帝之殊遇
7、开张圣听 8、以光先帝
9、恢弘志士之气 10、妄自菲薄
11、引喻失义 12、以塞忠谏之路
13、陟罚臧否
14、作奸犯科 15、付有司论其刑赏
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17、不宜偏私 18、此皆良实
19、志虑忠纯 20、是以先帝
21、简拔以遗陛下 22、愚以为
23、悉以咨之 24、裨补阙漏
25、性行淑均 26、晓畅军事
27、举宠为督
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1、贞良死节
(二)地毯式阅读: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第1段作者分析形势时,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 ;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 。这种有利的主观条件是因“ ”形成的。
3.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前天下形势的?其目的是什么?
4.诸葛亮向刘禅提出哪些建议,主要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5.就君主治国的角度来说,诸葛亮就哪三方面向后主提的建议?
6.第2段中,作者认为该“刑”的是“ ” 的人,该受赏的是“ ”的人。
7.文章3、4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8.作者主要依据什么来向后主举荐贤臣,推荐文臣、武将?
9.诸葛亮是如何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的?
10.请为第5段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11.第5段中与“贤臣”意义相近的词语是
12.文中的“先汉”指的是 ,后汉指的是 。
13.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14.请从文中列出几组反义词。
6—7自然段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 2.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不求闻达 4.先帝不以臣卑鄙
5.猥自枉屈
6.由是感激 7.遂许先帝以驱驰
8.后值倾覆 9.尔来
10.寄臣以大事 11.夙夜忧叹
12.以伤先帝之明 13.深入不毛
14.庶竭驽钝 15.攘除奸凶
(二)地毯式阅读: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由是感激”的原因?
④文中的“卑鄙”具体指什么?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的历史?
⑥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⑦“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⑧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⑨“出师“的战略目标是(诸葛亮认为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是):
3.选段中追忆的往事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哪些故事?(至少写三个)
4.作者回顾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要自述本志?
6.第6段作者如何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做铺垫的?
7.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可以看出刘备具有怎样的品质。
8.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8—9自然段
(一)解释给加点的词:
1.斟酌损益 2.责攸之、袆、允等之慢
3.愿陛下亲之信之 4.以彰其咎
5.咨诹善道 6.察纳雅言
7.临表涕零
(二)地毯式阅读:
1.“深追先帝遗诏”与前文 相照应。
2.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还包含着诸葛亮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话?
二、综观全文
1. 本文是为出征北伐而向刘禅上的奏章,为何只在七、八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而大多是在提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请说说你的看法。
2. 本文向刘禅上书,但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先帝”却有十三次,为什么?
3. 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请结合文章,说说此文何以有如此大的震撼力。
4. 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可谓分析透彻,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试分析全文的表达方式有何特色?
5. 诸葛亮的《出师表》受到无数后人的高度评价,请写出与“表”相关的诗句。
《出师表》自测反馈习题答案
一、分段阅读:
1—5自然段
(一)略。
(二)1.略。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3.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明蜀汉“危急存亡”的形势,意在刘禅能“思危”,激其发愤图强之志;再说有利的主观条件,指明希望尤在,意在促刘禅励精图治之行。
4.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因其余两条皆与此有关。刘禅昏庸无能,如不能亲贤远佞,必然会“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
所以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5.纳谏、法治、用人。
6.“作奸犯科” 的人,该受赏的是“为忠善”的人。
7.不可以,为提出“亲贤远佞”建议张本,使刘禅明了亲贤的对象。
8.忠心、品德、才能。
9.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醒刘禅勿蹈桓、灵覆辙。
10.参考:此段诸葛亮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倾颓”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灵,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贤远佞,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借古鉴今,成败并举。
11.贞良死节之臣
12.西汉,东汉
13.内是指“皇宫中”;外是指“朝廷中”
14.臧 否;刑 赏;平明 偏私;兴隆 倾颓等
6—7自然段
(一)略
(二)1. 略
2.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⑥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⑦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⑧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三顾茅庐、襄阳病败、白帝城托孤、渡泸水、南征孟获。
4. 追述自己随先帝艰难创业,忘身忧国,不避辛劳的历史。既表达自己一片忠贞激励刘禅,更主要是为北伐请命。说明这是先帝托付,是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和行动。
5.表明无意功名利禄,从而突出先帝三顾之恩。
6.作者自述本志,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的北伐建议。
7.宽宏的气度,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品德。
8.略
8—9自然段
(一)略
(二)1.“盖追先帝之殊遇”
2.参考: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是否能采纳建议的忧虑。
二、综观全文
1.此表虽是为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历史上,刘禅昏庸,宠幸宦官,对于朝政,诸葛亮事无巨细。此次出征,他必然为国政忧虑,所以重在提建议,荐人才。这正是针对蜀国形势,有利于出征北伐。
2.处处以先帝之意为据,句句借先帝之口说出。使所进忠言“直而不肆”,得体而恳切。
以此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3.主要从忠心耿耿的角度写。
4.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5.略。
《唐雎不辱使命》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纂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灭韩、魏以后,称霸野心更为嚣张,想用“以大易小”的诡计吞掉安陵,安陵君派使节唐雎出使秦国。面对骄横狂妄、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不辱使命,针锋相对,机智勇敢的挫败了秦王的吞并阴谋,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按情节发展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矛盾的产生。秦王摆出一副“以大易小”甘愿吃亏的嘴脸:“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面是商量,实际上是欺骗、威逼。安陵君虽是小国之君,但对秦王的虎狼之心心知肚明,所以小心翼翼的拒绝了秦王的好意。安陵君的回答含蓄委婉,但态度坚决鲜明,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尊严。于是,一场“易”与“不易”的矛盾就此产生。
第二部分(第2、3段)矛盾的发展。矛盾产生之后,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秦国以解决矛盾。唐雎见到秦王后,与秦王面对面的展开了两次较量。第一次,秦王责问唐雎安陵君为何不答应秦的易地要求,还没等唐雎回答,就又咄咄逼人的追问“……而再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面对蛮横无礼的秦王镇定自若的驳斥了秦王的欲加之罪,虽然列举的理由与安陵君相同,但语气更加坚决,态度更加明朗。秦王肯定没有想到一个小小安陵国的使臣竟有如此胆量,于是他恼羞成怒“秦王怫然怒”。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升级。如果说第一回合唐雎有胆有识,第二回合唐雎则智勇双绝。在这一回合里,唐雎首先巧妙的摆脱了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责问,继而反问秦王“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并列举前代志士的例子表明自己不畏强权、誓死捍卫国土完整和国家尊严的决心,最后先发制人“挺剑而起”,以武力胁迫秦王取消吞并安陵的企图,矛盾达到了最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矛盾的解泱。秦王面对勇敢坚定的唐雎无计可施,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由“不悦”“怫然怒”一下子转变到了“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现在是无法轻而易举的吞并掉安陵的,所以他只能暂时放弃这个打算。结尾秦王通过夸赞唐雎的本领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处境,也交代了这场较量最终是以唐雎的完胜而收场的。
这篇文章不长,但却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就连次要人物安陵君都写得有声有色,可见作者刻画人物的功力深厚。首先作者选取了人物的典型语言和动作加以描绘,达到了传达人物思想情感的效果。写秦王的傲慢无理、不可一世,他用“其许寡人”就把表面商量实则欺诈的险恶用心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怫然怒”就把秦王认为吞并安陵的理所当然的心理透彻的揭示出来;写秦王的理屈词穷。就用“秦王色挠”,简洁而生动,对比鲜明。写唐雎的大义凛然,用“岂直五里哉”,回答得干净利落、理直气壮;写唐雎智勇双绝,用“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大天缟素,今日是也”和“挺剑而起”,就将唐雎誓死保卫祖国不受侵犯、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展现在读者眼前。另外,作者也很善于将人物放在一起相互映衬,己达到彰显人物个性的效果。如安陵君的小心谨慎和唐雎的义正词严,秦王的蛮横无理和唐雎的镇定自若,都形成了很强的映衬夫系,使得本文的人物各具特色,都十分光彩照人。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回答问题。
1.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秦王用五百里地换安陵的要求?(要用原文回答)
2.秦王认为的“布衣之怒”是什么?唐雎举了哪几个例子说明“布衣之怒”,最后使秦王认输赔罪?
3.文中二次写了秦王的神态和一个简单的动作。请抄出原句,并结合课文分析秦王的心态变化。
4.秦王最后说:“寡人谕矣”。他“谕”了什么?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红字的意义。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徒以有先生也
非若是也
若士必怒
以大易小
以君为长者
以头抢地耳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参考答案
一、回答问题。
1.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秦王认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举了专诸刺杀吴王僚、聂政剌杀韩傀和要离刺杀庆忌的事例说明布衣之怒,使秦王认输赔罪。
3.文中三次写了秦王的神态: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一个简单的动作:长跪而谢之曰。刻画出了秦王由傲慢骄横到恼羞成怒再到吃惊折服的思想感情变化,反映了秦王是个扩张欲极度膨胀,但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4.秦王最后明白了即使小国也不可以随随便便欺侮。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红字的意义。
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曰(派)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光着、空的)
非若是也(像、如同)
若士必怒(如果)
以大易小(用)
以君为长者(把)
以头抢地耳(用)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