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赏月的诗句 - 摩岩石刻的石刻分布

摩岩石刻的石刻分布

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在陕西省华阴市境内,东距西安120公里。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历史衍化可追溯至27亿年。华山东南西北中五峰呈五瓣莲花盛开,凌空绽放,险峻异常,故名华山。自古以来,便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汉魏以下,又发展成道家名山

,满山道观庙宇。今古建筑多已不存,而断崖绝壁,峰谷之间,藏有许多道家祭祀和修炼的石窟,传说***七十二窟。其中大部分为元明时开凿,少数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是研究我国道家石窟的绝好材料,巨崖大石上则镌刻历代名人游客

题记,除风化剥落者外,尚存数百处。许多摩崖文字,书法劲挺,言语精粹,与山川相映生辉,山上历代开凿石阶、碥道、栈道、天梯则随山势险易变化,构成一幅幅绝险的自然景观与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的和谐画图。是研究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料。 摩崖石刻书法文化今华山景区内遗存的摩崖题刻计570处,碑石300余方。华山石刻自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令工匠施钩梯登华山勒石起至今,约570多则,

有年可考255则,宋代以前的摩岩石刻多已无存,然而明朝以后保留完好。

华山摩崖石刻浩如烟海,其年代之久远、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字体演变之繁复、艺术价值之高,品位之雅俗***赏,堪称中国书法艺术宝库。览西岳华山,看五千年中国书展,推出华山石刻。

清代学者章太炎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历代帝王黄帝、尧、舜、秦皇、汉武、武则天、唐明皇等,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游记不下千余篇。历代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 汉中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褒斜道是穿越秦岭的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石门是东汉永平年间开通一条隧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历代文人墨客在石门隧道及其南北的山崖间镌刻了178种石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指的是公布在古褒斜道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间的十三种摩崖石刻的总称。

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原在石门洞南约一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漶,书法风格隶中带篆,颇有古韵,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被誉为国宝级文物。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建和二年刻,与《甫阁颂》《西狭颂》一起,并称为汉三颂,是隶中极作,书法珍品。它记述了己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力驳众议,终于修复褒斜道的历史,还反映出东汉时期穿越秦岭间四条道路的历史。这些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石门颂》是隶书极佳,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质朴,浑壮飘逸,是千百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佳作。清代张祖翼评价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此后还有《杨淮杨弼表纪》《李君通阁道记》等汉代石刻,它们的风格继承了《石门颂》,但又有发展。 《玉盆》,相传张良所书。它位于石门南褒河中,它形如巨盆,色泽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衮雪》是魏王曹操书写的。“一代枭雄”曹操一生两次来过汉中。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讨五斗米道及其张鲁不战而胜;第二次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当时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这方石刻就是他第二次来汉中时书写。当时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乃书。 字横刻,其通高67㎝,宽148㎝,字径35—46㎝,传说为曹操手迹。落款“魏王”,字径6.5㎝,与“衮雪”二字风格迥异。该摩崖虽经历有年,但字迹清楚,神韵依旧。 《石门铭》是北魏永平二年镌刻在褒河石门东壁的摩崖石刻。是著名的北魏石刻。记述了北魏年间褒斜道改道的历史。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书法艺术价值。

《山河堰落成记》此摩崖原在褒河石门南数十步河西侧山崖间,通高226㎝,上沿宽510㎝,下沿宽506㎝,四周鼓出约15㎝的边子,崖面两端内收、中部外鼓呈曲形。文自右向左竖排16行,每行9字,字径约六寸,隶书。***135字,全文如下:绍熙五年,山河堰落成,郡太守章森、常平使者范中艺、戍帅王宗廉,以二月丙辰徕劳工徒。堰别为六,凡九百三十五丈,酾渠四百一十丈。木以工计,七十二万四千九百有奇,工以人计,一十五万九千八百有奇。先是四年夏,大水,六堰尽决。秋,使者被旨兼守事,会凡役,慨念民输当四倍于每岁之常,乃官出钱万缗,为民助。查沆、贾嗣祖、晏袤、张丙实董其事。记述了南宋年间大水冲坏山河堰,官民***修的历史。是南宋隶书第一人晏袤所书,是宋隶的代表作。 石门十三品虽然只是十三种摩崖石刻,但它反映出隶书由古隶—汉隶—魏书—宋隶的演变历程,这是其它石刻无法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历代书法家对它无比珍爱,而且在国外享有盛誉。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说:“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其中的《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记》和《石门铭》,被列入日本中小学生的教科书。 佛沟摩崖石刻位于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乡寺门村东南8公里处香山山腰。此处为桐柏山余脉,当地群众谓之佛沟,凿于唐代。造像分别雕刻在山上两块天然巨石上,两石相距0.2米,南石高2.6米,宽2.7米,厚1.5米;北石高3.1米,宽3.3米,厚2.5米。总计造像32龛138尊,其中南石四壁造像18龛66尊,北石三面造像14龛72尊。最大佛像高1.4米,最小仅高0.2米。主要内容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12罗汉像,12臂观音等。

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雕刻细腻,技法娴熟。其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原建有香山寺。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州子房山主峰西侧,有一处摩崖石刻新景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面积大约四五百平米。由石刻艺人谢仲华先生历时二十年镌刻而成(1991年—2011年)。石刻收录当代诗人格律诗词五十余篇,由数十名书法家用真、草、隶、篆书写。诗词作品以歌颂张良为题材,内容涵盖了“张良椎击秦王”、“圯上进履”、“四面楚歌”、“张良吹箫”等历史记载及传说。诗词严格按照诗词格律,用韵方面坚持“诗遵平水,曲循中原”。诗作悲壮凄婉,准确的还原了历史。像徐书信先生的七绝:“圯上传书黄石公,沙场屡战建奇功。洞箫凄婉云天外,震断霸王牛角弓。”像徐向中先生的楹联:“若论项羽千声鼓,还逊张良一段箫”等。都从不同侧面对汉代三杰之一的张良做出了准确客观的描述和赞扬。

子房山摩崖石刻的出现,向世人展示了徐州人继承、维护汉文化的风采,使久负盛名的子房山增添了新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崂山不但以它的自然风光秀美天下,更有摩崖石刻闻名全球,孙昙记事刻石,刻石***两块,相距不远,东石上有线刻带佛光莲座的菩萨像,字为“敕孙昙采仙药山房”,为唐代僧人孙昙来崂山为玄宗采长生药之遗迹。 西石之东侧刻有一篇文字,因年久风化,字迹多已漫漶不可辨认。据清代资料记载,此摩崖***69字,当时尚可辨识37字。其文为:“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初六日孙昙远行至元山海于见仙药因为使山房郡之以俟来命”。这篇刻石是崂山最古老的成篇刻石,也是研究崂山历史的重要史料。刻石与唐朝玄宗李隆基有关,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皇帝为长命,派人到崂山采药,可是遇四大美女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小命不保。从石刻的文字中可知唐时已有方士在明道观一带采仙药,并修筑过采药山房,著名道观——明道观的建立恐怕与此有关。

华楼景区古诗、题词刻石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从元代以来,崂山的华楼景区就成为来崂山旅游的达官文士必到之处,现在华楼景区仍然是古诗、题词刻石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有30多处。元代尚书王思诚、明嘉靖二年进士蓝田、明代山东提学陈沂、明代山东提学邹善、全真教华山派道士云岩子刘志坚等都有真迹刻石在华楼山。华楼山自然景观壮丽,地质构造奇特,摩崖石刻荟萃,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利是崂山旅游必到之处。

太清宫也称下清宫,是崂山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场,上清宫、明霞洞等都属于它的范围。初建于公元前140年,距现在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太清宫的石刻有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圣谕,邱处机的诗词、也有近代康有为的真迹。当然地界、地契文书也经常“刻石为证”,由此可见崂山历史上地产之争经常发生,为避免起纠纷,刻石为凭。在上清宫院外东北角有一石崮,有石刻的田亩地契文书,其内容精确记录清嘉庆十五年时量清的庙产数目。另据“崂山志”文载:“在太清宫三官殿通往三清殿的夹道旁石上刻有一段文字,记载着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太清宫复宫后,莱州府查明的太清宫之宫界四至,文为:“庙产藏经香火山场地二四一亩。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及脚庵一处,俱供香火,并无民地,永不起课。划清宫界,刻石为证。”此刻石为官府所立,以避免后世当地农民与太清宫争地而引起纠纷。在崂山八水河上游发现古石刻。这块摩崖石刻,保存完整,刻字清晰,其书法艺术端庄古秀,令人叹为观之。上面刻的字是“太清宫界”旁边略小的字为“化化浪子”。因为此地地势险要,人迹罕见,故“养在深闺无人识”,所以有关崂山刻石的记录了没有记载,而在同一地方不远还有一块“太清宫界”,几次寻找因地势险恶,不得而归。据了解,在八水河停车场曾经发现有过界碑横躺在地上,现界碑不知所踪,在旧时崂山旅游路线神仙梯边也有太清宫界石刻一处。 泰山摩崖石刻***有100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纪泰山铭》刻石,又称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亲手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文词典雅,对研究唐代历史、书法、镌刻艺术均有重要价值。

沿泰山南麓红门东的威王山拾级而上,古墓遒枝,芳草萋萋,山涧淙淙,石林峭立,遥望泰山南天门,遍山青翠之上,如云点红,分外妖娆,整个碑林掩映在圣洁的仙境之中。白马石摩崖石刻从1999年开始雕刻,至今摩崖石刻累计达450幅、建碑500余块,除古代名人杜甫、李白的颂岱名作名字之外,称颂当今的书法大家如启功、赵朴初、沈鹏、王学仲、沙孟海、邵华泽等颂岱诗文也勒石碑林,总面积已经超过2万余平方米。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智者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崔颢有诗云:“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其诗意是,有人乐水,有人乐山,山水孰更为之乐,还要由性情而定;王观亦有诗:“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蜂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山水也的确是各有千秋,人们亦各有所爱,也各有追求,我们在欣赏古人佳句的同时,不得不更佩服他们的观点:即使力不能及,我们也要心向往之。 白马石位于泰山南麓红门东,坐落在跑马岭、威王山、馍馍山正阳。此处三山环抱,内有饮马河、女儿河两溪合抱,崇山峻岭,林木葱郁,果树茂密,花木交杂,有“户户红石榴,家家长寿人”的美称。可谓山水俱佳,风光绮丽,人杰地灵。

泰山南麓这片神秘的高峰,岩石裸露,悬崖魏松。相传是春秋战国时齐威王率兵扎寨处,故名威王山。1999年,白马石村委决定另辟蹊径,利用威王山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当代著名书法家颂扬泰山文化及自然风光的书法作品,摹刻在威王山上,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较高艺术水平和价值的大型摩崖石刻园。 沿威王山的天然石壁丛,总面积已经超过 2万余平方米。 七星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城北七星岩风景区内,为中国少有的庞大摩崖石刻群之一。

在七星岩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久远的要数李邕的《端州石室记》。该石刻整体高l.07米,宽0.79米,正文连同标题、落款***18行386字,落款日期是“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廿五日”。由于石刻中央偏左有一马蹄形印记,所以又称马蹄碑。马蹄形印记始见于宋初,至清朝末年,该石刻可见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见文字273字,连模糊但尚可辨认的31字在内,实存304字。继李邕之后,历代游览七星岩的文人雅士,都喜欢在七星岩的崖壁上写诗、题字、作画,以写景抒怀。在523则石刻题勒中,计有:唐朝的4则,宋朝的80则,元朝的13则,明朝的146则,清朝的117则,民国的10则,现代的109则,年代不祥的44则。这些石刻题勒绝大部分分布在石室岩、玉屏岩和阿坡岩,尤以石室岩最多,竟汇集了333则,占整个七星岩摩崖石刻的63.6%。

七星岩摩崖石刻,就文字种类看,以汉文字为主,也有藏文,汉文字的字体,有篆、隶、楷、行、草,巨者丈余,小者半寸,不少书法名家的佳作都荟萃在一起,构成了南方独特的书法艺术宝库。唐朝李邕的楷书,宋朝郭祥正的行书,明朝吴桂芳、朱完的篆书,清朝洪颐煊的篆书,清朝黎简、陈恭尹的隶书,清朝耆英的草书等等,都是该宝库中赫赫有名的艺术珍品。 在江西省峡江县罗田镇张家村西北鸡冠山峭壁上。面积约60平方米,按凹凸自成3 阶,自上而下镌刻明正统二年(1437)、天顺五年(1461)、成化七年(1471)分别为三监察御史张旭、张魁、张学御赐敕令。全楷书.大者盈尺,小者寸余,字体端正清秀,略有漫漶。原壁上还有解缙题诗,惜早年村民取石建屋毁去。山后有2石卓立如笏,称为双笏石。1984 年7月列为峡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