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原词〗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潇潇〕疾猛的雨势。[歇〕停止。[尘与土〕比喻微不足道。[云和月〕指战场生活。[等闲〕轻率,随便。[靖康耻〕指北宋亡国之耻。靖康,宋钦宗赵桓的年号,当公元1126—1127年。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第二年掳走徽、钦二帝。[长车〕战车。[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这里借指敌人的要塞或基地。[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皇宫。 赏析 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名扬四海的爱国诗篇。据有关资料考证,约写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左右。全篇洋溢着炽烈、深沉的爱国情怀,其忠义愤发,足振懦顽的气势,曾鼓舞了无数志士慷慨赴敌,报国捐躯。 岳飞“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二十岁)从军”(《五岳祠盟记》),先后历经百战,为保卫南宋半壁河山历险累累战功。据《宋史?6?1岳飞传》载,在他三十岁时,宋高宗亲自“手书‘精忠报国’字,制旗以赐之”。靖康之耻,更使他热血沸腾,誓雪国耻,于是,他以凛凛正气,写下了这篇不朽的作品,抒发了他势欲凌云的壮志。词的上阕以“怒发冲冠”起句,托空兀起,一位愤怒至极,热血沸涌的大将肖貌兀立于读者眼前。这样的开笔,犹如爆竹, 响彻云空,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一下子奠定了全篇的基调。以下,随手波折,随步换形,写出“凭栏处、潇潇雨歇”。写他登高凭栏,看到猛雨迅风,渐渐停息。这种静场的物象与其内心奔涌不已的愤怒之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而相互衬托,使其愤恨异族铁蹄践踏中原,当朝昏庸无能的震荡激越的感情更为强烈,更具有巨大的冲击力。感情的起伏跌宕,使他抬头远望,看到的是国土的沦丧,人民在金人残暴统治下的呻吟,于是他“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他再也不能按奈住自己奔腾涌动的情怀,“气吞胡虏”的忠愤之气,犹如开闸的大江,澎湃千里之外。“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是充满豪情地回顾,也蕴含了对昏庸朝政的不满于愤恨。其时,岳飞大约三十岁左右,他半生戎马征战,十数年间于晋、豫、苏、湘等地,南北征战,抗击金兵,卫太原,救东京,克复建康,平定江淮,叱咤风云,战功卓著,朝野称誉。但是,岳飞面对中原版荡,朝中畏敌如虎,屈膝求和,偏安江南者大有人在,大片国土沦丧的现实,他视自己的赫赫战功,比起击退金兵,全其金瓦,就犹如尘土,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了,此可谓“铲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题青泥市壁》)。此时此刻,岳飞情之所系,心所向往的不是区区功名,而是“何时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满江红?6?1登黄鹤楼有感》),是“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宜兴张诸镇张氏璧题记》)。其抱负之远大,思想境界之崇高,于此可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三句歇拍,是作者的自励,也是对自己和天下血性青年的告诫之语,语重心长,其情眷眷。山河破碎,失地未收,靖康之耻未雪,中原父老涂炭,壮志未酬,因之,应该珍重年华,力图报效,切不可“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头来壮志未酬而空叹白头,遗恨千古。岳飞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功名与国家的命运和中原父老的安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词的下阕,慷慨陈辞,直抒壮志,表述其光复山河,誓雪国耻、扫清胡虏的决心。靖康元年金人攻陷汴京,此年春,徽、钦二帝及后妃、王子、百官被掳,北宋亡国。岳飞面对这一奇耻大辱和政治惨变,无法忍受,难泯憾恨,于是,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来抒发自己与金人不***戴天的仇恨之情。把灭胡虏,收失地,还我河山,为国报仇雪耻,视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决心为尽自己的职责而流血捐躯。于是,他要统帅全军将士,不畏艰险,“驾长车”,长驱猛进,“踏碎贺兰山石,扫清西海尘”(唐?6?1姚嗣宗诗句),在贺兰山一带与敌人浴血奋战,直抵金人老巢黄龙府。史载:金人攻陷汴京后,屠杀人民,北宋大臣,徽、钦二帝及皇后、太子、诸亲王、妃嫔、官吏***千余人皆被掳去,“府库积蓄为之一空”,“杀戮生灵,劫掠财物,驱掳妇人,焚毁房舍产业”,任所欲为。如此暴虐,岳飞怎能不切齿痛恨,难怪他决心“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了,其愤恨之情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精神溢于言表! 最后三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神采飞扬,满怀着抗金必胜,班师回朝的喜悦心情,想象他在凯旋之日,山河光复,朝廷献捷时情景。这种光明未来的结穴,当然是一种虚笔,一种想象,但却也写得栩栩如生,令人遐思,也显示了岳飞的“孤忠耿耿,大义凛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