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赏月的诗句 - 张謇的这副对联有没有横批

张謇的这副对联有没有横批

 100年前的一副对联,写的是南通的历史、南通的地理,透露的是江海文化的典型特征,那么——

“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这是张謇先生为南通撰书的一副对联,100年来一直被后人传诵,但市民在欣赏之余也留下了三大疑问:这副对联为何没有横批?为何用这个“委”,而不是“尾”?从“州”到“县”,南通的“级别”是不是变小了呢?

解答这些疑问,就要说到江海文化。

江淮之委海之端,

这个“委”实有学问!

“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好。”昨天下午,接受采访的南通地方史学者赵鹏介绍说,上联写的是南通的历史沿革,抓住了由“州”到“县”的变革,用“畴昔”与“今”的对比,表示历史的演进,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下联概括的是南通的地理位置,南通滨江近海,用“委”与“端”给南通的地理位置作了个性化的标注。短短十四个字,以地理对历史,既简洁又准确。

说起这幅对联,不能不提到钟楼。

在南通市中心,有两座建筑令人印象深刻。一座是西式风格的钟楼,一座是城楼模样的谯楼,她们坐落于主城东西和南北轴线中心,是南通城地标性建筑之一。

据记载,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它的前身是宋淳熙年间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戍楼。由于它建在州署前的所谓“子城”的城门之上,在当时通州城内属最高建筑,因此在明代还有人把“谯楼月晓”列为“通州八景”之一。谯楼内设有计时的刻漏,并采用更鼓来报时。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焘将谯楼维修一新,撤去原来悬挂的“海山要郡”匾额,换上新命名的“星枢楼”楼匾。楼名星枢,是依星相学说,希望因此使通州文化发达、人才兴盛。

民国三年(1914年),张謇与其兄用南通潘氏捐给通崇海总商会的5000元钱,并筹款买来一座巨钟,在谯楼前建造了钟楼。钟楼为南通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在风格上明显受着西方艺术的影响。张謇撰书的“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对联,也被刻于石,镶嵌在三楼朝外的砖壁,成为传诵多时的名作。

不少人都有疑问,张謇为何用“委”而不用“尾”?是有所避讳,还是因为“委”是个通假字?“很多人都会把这个‘委’字写错。”赵鹏介绍,“委”本来就指水的下游,也有积聚的意思,《礼记》里就有:或源也,或委也。张謇在这里是说南通地处于长江和淮河下游的交汇之处,与头尾的“尾”字的意思并不相同。

从“州”到“县”,

南通是否变小了?

很多人对上联“畴昔是州今是县”也有疑问,从“州”到“县”,南通城是否变小了?“民国行政建制学的是日本,与清朝相比有了根本变化。”赵鹏介绍,民国政府建立后,全国的行政建制与封建时代有了不同,当时参考了日本的做法。日本全国***分为47个管辖区:一都、一道、2府和43县,这一层的行政划分被统称为都、道、府、县,与我国的省及直辖市的行政区划等级类似。43个县相当于我国的省,因此,在日本是县大市小。“县比市大,南通县下面还有很多市。”与此相佐证的是,在张謇研究中心今年7月重印的《南通县警察状况》中,南通县包括南通市、唐闸市、观永市、吕四市、石港市、西亭市等。

也有人说,南通老早是胡逗洲,在民国时就“撤州建县”,早早迈出了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这副对联有横批吗?

这个可以有,而且很绝妙!

那么,张謇的这副对联有横批吗?

“我也曾接到过不少电话,询问这副对联的横批。”赵鹏认为,中国传统的对联并无横批一说,虽然有些建筑悬挂对联外还在上方挂一块匾额,但对联与匾是各自独立的,那匾额并不是所谓的“横批”。

也有市民提出,张謇的这副对联从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为南通做了个绝妙的概括,它就是为南通量身定做的,全中国唯有南通和它匹配,因此“南通县”就是它恰如其分、名副其实的“横批”。

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时间的意识是含糊的,钟楼时钟的出现,让人们有了准确的时间概念。而且钟声洪亮,除了报时以外,还兼具报警等作用,这种改变,标志着南通从农耕文化进入到现代工业文明。此外,南通钟楼是西式风格,这为南通百姓的视野打开了一扇窗。可以说,江海文化的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特质,就在钟楼、谯楼和这幅对联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