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夏天声音的诗句
关于夏天声音的诗句 1.描写夏天声音的诗句
蝉
[初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唐·贾弇《孟夏》
江南孟夏天,
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
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
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
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2.描写夏天声音的句子
1、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4、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5、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7、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采纳下,谢谢
3.关于听夏天鸟声音的诗句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杜宇:杜鹃.
宋·辛弃疾《浣溪沙》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宋·陈亮《南歌子》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黄柳》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飞红:花瓣飞舞.
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觉来:醒来.
元·胡只遹《阳春曲·春景》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4.描写夏天的乡村的声音诗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注释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5.描写夏天声音的古诗句
蝉 [初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唐·贾弇《孟夏》江南孟夏天, 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 蛙声作管弦。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 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 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可怜孩子,帮你搜罗了两首精品中的精品,够你应付老师的啦~ 不过还是要好好学习的哦~ 加油~Good luck!^-^ 回答者: 柠早早 - 四级2010-3-1 01:44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回答者: molly2000 - 二级2010-3-1 12:27。
6.关于听夏天鸟声音的诗句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钱惟演《木兰花》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杜宇:杜鹃.宋·辛弃疾《浣溪沙》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宋·陈亮《南歌子》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黄柳》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飞红:花瓣飞舞.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觉来:醒来.元·胡只遹《阳春曲·春景》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7.描写夏天声音的句子
1、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4、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5、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7、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采纳下,谢谢。